[摘要]影視戲劇專業的聲樂學科經歷多年的建設、改革與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它特有的聲樂教學理念和模式,其教學特征不同于傳統的聲樂教學。本文從教學形式、教學基礎及教學的創造性三方面對影視聲樂的教學展開探索,在教學理念上進行有意義的嘗試。
[關鍵詞]影視聲樂;集體課;藝術共性;創造性
影視作品中聲樂表現包括主旋律、背景音樂等,同時還包括歌曲。影視聲樂是歌詞與旋律相結合的形式,通過凝練和概括的藝術表達強化和延伸主題,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命運,成為故事發展的推動力。探索其相關的教學工作是聲樂藝術教學中一種更趨于細致且有價值的思考。
影視戲劇專業的聲樂學科經歷多年的建設、改革與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授課方向從技能課到表演課,從單一技術到理論與實踐結合,授課形式由個別課到小組課,由小組課到集體大課的高校所特有的聲樂學科體系。
影視戲劇系開設聲樂課的專業有影視表演、歌舞劇、音樂劇、播音等。在這片“非聲樂專業”領域的教學工作中,把握發展脈絡,認清開設聲樂課的重要意義,做好課程建設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一、教學形式——集體大課和
單一小課相結合是影視聲樂教學的有效形式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系統的。每一個學科的誕生、發展都源自它自身的需求,有它特定的歷史軌跡及各自不斷延伸的枝丫,最終這些枝丫觸到了彼此,長在了一起,學科體系就這樣漸漸龐大而有機地形成了。影視和聲樂演唱就是這樣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一個專業學科,可以說電影和電視的形成與發展使得今天的影視聲樂教育從傳統音樂專業教育中派生出來。
電影發展的初期,影視藝術家們是躲在銀幕后現場配音的。器樂和歌唱此時還只是一種“外援”手段。至1927年有聲電影《爵士歌王》以歌取勝,1936年電視歌唱粉墨登場并成為主角。此后,聲樂演唱在電影和電視作品中重要起來,而相關的教學研究也是處在同時發展的過程中,聲樂教師們和學習者們起初都在用一對一的傳統方式解決影視聲樂學習中的聲音、氣息、表現力等問題。隨著影視文化蓬勃發展,人們對影視作品的欣賞和參與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滿狀態,而正是這種欣賞和參與又使影視藝術進一步發展。這種情況僅從影視專業招生的火熱狀況就可見一斑。影視聲樂的培養也隨之成為一個必修專業,原因有三:一是影視歌唱專業化的要求提高了;二是人才的文化素質(包括音樂素質)的要求提高了;三是隨著影視音樂多元化的表現,人才的復合化需求提高了。面對如此之多的學生人數,面對影視聲樂的多元表現,是否完全沿用聲樂專業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也成了學者們的思考問題。
傳統音樂專業的聲樂課大都是“一對一”的小課,此課程作為培養人才的專業課引入影視專業之后,專家們開始了教學上的重大改革——專業集體課誕生了。隨著學生人數和教學需求的增加,聲樂集體課形式的優勢越發凸顯,它承載的教學內容包括科學的發聲方法、歌唱的技能技巧、歌唱理論、音樂文化知識、影視及戲劇音樂特征等。這種聲樂集體課有利于學生學習鞏固專業基礎知識,尤其可以強化聲音理論知識,有利于緩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壓力,有利于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狀態,有利于擴大聲樂演唱知識的覆蓋面,有利于加快教學進度,有利于教師探索研究廣泛適用的教學理論,有利于聲樂人才和師資力量的培養。聲樂集體課使學生在集體歌聲中釋放自我,在學習中掌握發聲的基礎理論,在比較教學中提高對正確聲音的認識并有效解決聲音問題,在和聲訓練中提高審美、完善自我。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集體課在提高授課效率、彌補小課單一形式的遺憾時,也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多元的授課過程中和完美的授課理念指導下探索出一條完整體系的教學模式,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板塊,使教有所依、學有所成。如果說聲樂小課的教學任務是從單一走向精細的話。那么集體課的使命就是從單一的復雜走向深刻的多元。這二者的結合使影視聲樂課的教學得到了更有效的發展。
二、教學基礎——影視聲樂的教學要著眼于聲樂教學的藝術共性
歌曲的定義是一個大的范疇,其中包含很多類型,如藝術歌曲、群眾歌曲、合唱歌曲、抒情歌曲、通俗歌曲、歌劇與戲劇歌曲等。影視聲樂的歌曲也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具備歌曲的許多共性,它的選材及運用是歌唱藝術多元化在演繹形式上的體現。影視歌曲和一般歌曲有很多的相通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掌握科學的演唱方法
聲樂學習訓練過程是復雜的,比較公認的教學方法一般承認正確的呼吸是聲樂演唱學習的基礎。在進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訓練時,必須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運用,了解呼吸的支點和常用的呼吸練習方法,識別聲音的性質、聲部的劃分,了解美聲、民族、通俗唱法特點及嗓音的保健等。進一步講,作為歌唱者必須要有良好的嗓音條件和正確的聲音概念以及科學的發聲技巧。正確的歌唱呼吸乃至臻美的聲音是唱好一首歌的基本條件。學習者要通過專業的磨煉,懂得并掌握發聲的生理機制及嗓音運用的機制,了解歌唱器官的構造,歌唱發聲的簡單原理,聲音的共鳴原理、共鳴腔的劃分、共鳴腔的運用和聲區的關系,運用共鳴的方法等,使它成為歌唱者的第二天性,完美的演繹才能開始。
2具備深厚的文學和藝術修養
其一,音樂中蘊涵著很多民間文化及風俗。從周公時代開始,周朝天子經常通過“聽歌”來了解民風。周朝天子通過聽歌,不出牖戶而盡知天下,而且寓教于樂。聽歌要有更高層次的心得體會,上升到治國安邦的政治高度和維持世界和平的歷史責任感。這就是“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
其二,音樂中融會了詩之含蓄與寄托。比如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詞出自《詩經·秦風·蒹葭》。《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詩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直解為:“浩蕩的蘆葦,莽莽蒼蒼,晶瑩的露珠,化為白霜。我所心愛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這是一首描寫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見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演唱這首歌要體味古詩之用辭、理解原文之意境,方能體現音樂之美。演唱者在文學和藝術上不僅要有很高的修養,還要有深刻的富有內涵的表現力以及把詩歌、音樂和聲音完美融合的綜合能力。清代另一位著名音樂家徐大椿在《樂府傳聲》“曲情”篇中寫道:“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為尤重。故必先明曲中之意義曲折,則啟口之時,自不求似而自合。”可以這樣認為:歌唱者要唱好一首歌曲,除了具備必要的基本素質和演唱技巧之外,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演唱者在歌曲演繹前必不可少的一道準備工序。
3把握影視作品的風格,使歌曲凸顯主題意境
聲樂作品的風格會隨著時代、地域、民族以及詞曲作家個性的不同而不同,影視歌曲也具有同樣的風格化。影視歌曲和聲樂歌曲在“理解作品”這一環節上還是有一些
不同點,通常理解歌曲只對詞、曲作者和作品時代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就可以了,但理解影視歌曲的過程并沒有這么簡單。除了需要了解詞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及創作背景、創作意圖外,還需要對原著的理解,對劇本、編劇的理解,對導演思想的理解,對觀眾聽覺的理解。
不同的影視劇題材、不同的音樂家及不同的音樂作品都體現著不同的情景描繪和感情色彩,同時會變換不同的演唱要求。例如以清代帝王康熙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不同的劇本就有不同的音樂作品問世。《向天再借五百年》是電視劇《康熙王朝》的主題歌,作為一部正劇的主題曲,它所表達的勃勃胸襟和帝王之氣就有別于《康熙微服私訪記》這種親和力極強的民間杜撰式的連續劇所選用的浪漫逍遙的乃至民間淳樸的歌曲形式。因此演唱者必須能理解歌曲所提供的藝術文化背景和感情基礎,通過精湛的演唱把作品的風格恰當地表現出來。善于運用自身的聲音特點,采用準確的音色和表現手法進行歌曲的演繹,以利于準確塑造音樂形象,只有做好這些,才能使歌唱凸顯影視作品的主題意境。
三、展現“由心”的歌唱、體現創造性的教學
影視聲樂表演的形式繁多,影視化的程度、方式各不相同,但影視記錄卻一直有著追求自然、真實的天性。聲樂作為藝術本身就具有抒情性、虛擬性,與之一體的表演也就具有了舞蹈性、非自然性,而這恰恰是人們所能夠接受并要求的真實。舞臺聲樂表演是影視聲樂表演的基礎,影視聲樂表演是舞臺聲樂表演的派生。電影電視可以把生活化的表演組織成精美的藝術,也可以說親切自然的特征會幻化成受人喜愛的藝術表現。這時候“由心”的歌唱更容易使人感到自然舒服,從而產生對作品的好感。中國文化常常提到相由心生、境由心生、病由心生、愛由心生。所謂“心”,即指思想或想象,人心中能想象到或能體驗到的才有可能表達出來。歌唱者就是要營造好這樣的意境,為作品、為自己也為聽眾。事實上,從音樂賞析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創作、演唱還是聆聽,由心而發的歌都是最具震撼力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除了完成歌唱技術和藝術等教學任務外,更要強調歌由心生的歌唱概念,使我們的學生不至于桎梏在學習的知識框架之中,而是要從復制知識的循環里找到歌唱的新感覺,探索藝術的新出路。
在理解了影視聲樂的教學特色之后,具體的教學體驗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完成。影視聲樂專業的教學要不拘一格,不拘泥于傳統的聲樂教學形式。例如:不同風格的學習:通俗、美聲、民族等唱法的體驗;不同的組合形式:二重唱、三重唱、小合唱、男女對唱、混聲合唱等形式的練習;設計不同的表演舞臺:小品、音樂劇、歌劇等;發展創造力,改編歌曲、創作歌曲,發揮學生個性化的音色和不同的演唱特長,在教學中體現歌唱的多方面形式及效果。要多方收集好的經驗,廣納眾議,在基于科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結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體現創造性的教學,使學生自身在廣博知識的探索中得到歌唱的愉悅體驗。
[作者簡介]賈萬銀(1974—),男,聲樂碩士,浙江省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先后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烏克蘭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