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峰
為了盡快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加快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以盡早的實現國家現代化,1958年,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古老的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躍進”運動。運動提出要“以鋼為綱,全面躍進”的口號,號召廣大的人民群眾“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當時,李富春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他對“大躍進”的認識同許多人一樣,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適應到不適應的過程。
毛澤東在1958年相繼舉行的南寧會議和成都會議上連續批“反冒進”,認為“反冒進”泄了全國人民的氣,要求中央各經濟部門要放開手腳,破除迷信,打破框框的束縛,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毛澤東的批評對兼任國家計委主任的李富春是一個不小的壓力。隨著批評“反冒進”的繼續進行和“大躍進”的全面展開,李富春通過自己到一些地方的調查,認為群眾的干勁確實很大,這時他也開始更多的適應“大躍進”,因為他也想較快的改變我國經濟發展落后的局面。在1958年4月,李富春結合當時的經濟形勢,指出我們的建設速度可不可能比蘇聯過去的四十年的速度更快,這些問題是大問題,是方向問題,是社會主義搞不搞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認真的研究,我們的思想不僅趕不上,還要落后。為此,李富春領導國家計委根據各地的“躍進”步伐重新擬定計劃,要求工業總產值在整個“二五”計劃期間為2600至2800億元,比1957年底增長2到2.5倍;農業總產值為1200到1370億元,比1957年增長80%到110%;鋼為2500萬到3000萬噸等等。這個計劃比八大上制定的“二五”計劃更高,忽視客觀實際和經濟發展規律。不過,這時的李富春是出于對毛主席的熱愛,是以想盡早實現國家的現代化為出發點的。
八大二次會議后,全國掀起了全面“大躍進”的高潮。各地的小高爐、小土群比比皆是,成千上萬人去尋找煤鐵礦,他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干特干,高產“衛星”一顆比一顆大。李富春這時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他在1958年6月7日寫給國家計委主要負責人的信中指出,為著貫徹多快好省的勤儉建國的方針,計委的任務就是要根據各部各省市提出的方案進行綜合和使之互相協作,明確要求計委制定的計劃要全面考慮各地“大躍進”的情況。但隨著“大躍進”的繼續進行,各種弊端也日日顯現出來,尤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和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使李富春對該場運動有了一些懷疑,畢竟他是長期主持經濟工作的領導人之一,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實際還是比較了解的。在1959年4月5日召開的八屆七中全會上,李富春誠懇的做了自我檢討并承擔了一部分責任。他認為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帶有主觀性,沒有留足夠的余地,有少謀武斷而不是多謀善斷的作風,對于形勢的認識,主要是對于我們經濟的底,工業的底,還沒有完全摸清楚。隨后他開始主持調整壓縮經濟計劃指標,雖然在1959年7月的廬山會議上被打斷,但這說明李富春已經對“大躍進”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
1960年,國民經濟出現了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局面,各地又相繼發生了浮腫病、死人的現象。在嚴峻的事實面前,毛澤東等頭腦開始冷靜下來,先后支持召開多次會議要求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這時,李富春已經對“大躍進”有了全面的認識,他協助周恩來總理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指導下,逐步使國民經濟走出困境。1961年9月,在廬山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李富春對“大躍進”的經驗教訓做了比較客觀的分析。他指出三年的“大躍進”留給我們的主要教訓有:工業的發展必須以農業為基礎;先生產,后基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勤儉建國,講究經濟效果;加強計劃的綜合平衡工作。這在當時的年代里,能對“大躍進”做這樣的總結實屬不易了。通過認真的總結教訓,李富春領導國家計委在隨后的工作中認真調查研究,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制定出適合國情的經濟建設指標,為“文革”前的經濟調整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富春管理經濟的杰出才能曾得到毛澤東的賞識,送給他國務院管理經濟的“四大名旦”之一的稱號,其他三位是李先念、譚震林和薄一波。事實也正是如此,李富春在對“大躍進”的認識中,從緊跟步子到產生懷疑再到實事求是的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也說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經濟建設管理者和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