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勝
浙江樂清中學,浙江省樂清市325600
摘要:本文從興趣、思維、感性和理性、科學技術社會,情感五個方面來說明如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注重“搭橋”藝術的應用,從而營造一個和諧而輕松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引入新課;“搭橋”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3(S)-0032-2オ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積極創造條件,巧妙搭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搭橋”藝術 。
1 新課導入——搭好興趣之橋
在新課導入這一環節中,不能僅考慮如何完成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千篇一律地“復習舊課,引入新課”,而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結合學生實際,設計靈活多樣的引入方法,做到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
1.1 以“情”入境,引入新課
案例1 在《天然放射現象》這節課的引入,可先給學生觀看居里夫人尋找鐳元素的視頻片斷,讓學生了解其艱辛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追求科學的執著精神,而且能使學生感受到居里夫人對人類博大的愛:“鐳只是一種元素,它屬于世界所有;科學應當為大眾服務,它應當屬于全人類。”這樣的引入不僅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而且弘揚了物理學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也使物理課堂增加了人文色彩。
1.2 以“疑”入境,引入新課

案例2 在《自感》這節課的引入,教師可請幾位同學接入如圖1所示電路中(學生有點緊張,有點懸念),閉合電鍵(電源是1節干電池,線圈為鎮流器),學生沒有感覺(有點放松),突然斷開電鍵,幾位學生瞬間有被電擊的感覺(驚訝萬分),并向同學描述自己的感受。這是為什么呢?斷電反而有電擊的感覺,強烈的肢體語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電壓,這怎么可能呢?此時就是引入新課的最佳切入點。
1.3 以“趣”入境,引入新課
案例3 如“超重和失重”一課的引入。視頻展示:翻過山車片段。師:“從錄像中,大家觀察到了什么”?生:“驚險、刺激、恐懼……”。師:“為何會出現這些心里反應?”學生1:“速度過快,又處于高空中,因為高速帶來的刺激作用……”,學生2:“可能不單單是高速、高空的原因,因為飛機中的乘客并沒有表現出如此恐懼”。師:“其實,除了大家提到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與我們這堂課的現象有關,即超重和失重”。這樣的引入通過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現象激發興趣,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
2教導設疑——搭好思維之橋

案例4 在一次高三的萬有引力應用復習課上,一位特級老師在講了一個典型的單星(即衛星繞地球類的問題)例題后,接著出示雙星模型的例子:天體運動中,兩顆相距很近的恒星稱為雙星,這兩顆星必須各自以一定的速率繞某一中心轉動,它們才不至于由于受萬有引力而吸在一起。已知兩恒星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距離為L,求兩恒星轉動中心的位置和角速度、線速度。老師在解題引導分析m1r1=m2r2式子時,問學生:“若m1不斷增大,則r1怎么變?”,待學生思考回答r1減小后,再問:“m1的線速度怎么變”?(減小)。再引導:“當m1遠大于m2時,問題可看成什么模型”?學生立即意識到可看成剛才的人造地球衛星的單星問題。老師這樣巧妙的設計、引導將單星問題和雙星問題巧妙的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也贏得聽課老師的喝彩。
3 直觀教學——搭好感性與理性之橋
3.1 設計好課堂實驗,增強實驗直觀性
例如,在講超重和失重時可先播放同學站在體重計上的視頻,再讓一學生到講臺前的體重計上進行下蹲和起立的動作,最好將體重計的示數投影到屏幕上,加強直觀性和可見度。又比如在講光的干涉時,可在晚上將激光筆投射到雙縫的干涉圖案,投影到教室的墻壁上,增強效果。
3.2 巧妙比喻,使抽象內容形象直觀
如在講到波爾理論引入量子概念是認識的深入時,教師說:“在遠處觀察一棵大樹,看到的樹葉是一整片。走近一看,啊!樹葉是不連續的(量子化的),這是人離樹近了才可能獲得的認識上的進步”。由此加深學生對量子概念的理解。在講振動圖像和波動圖像的物理意義時,可這樣講:“兩者就好比獨舞攝下的錄像和集體舞拍的照片呀”。這樣形象的比喻可增加學生的感性體驗,提高理性認識。
3.3 利用多媒體,創設直觀情景
如通過讓學生觀察α粒子散射的動畫模擬實驗,呈現實驗裝置、過程、現象,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原子結構奧妙的興趣,積極分析實驗現象、猜想、推理原子的結構情況。
4 學以致用——搭好科學技術社會之橋
物理新課標非常重視物理與技術、社會的聯系,其制訂的10個選修模塊中有2個模塊側重于物理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融合,還有3個模塊側重從技術應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學,其他的選修模塊和共同必修模塊也同樣重視物理學的應用和社會意義。在教學中,將物理知識與STS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突出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價值,突出實驗、實踐及其應用,不僅可使學生掌握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懂得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和社會價值。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適當拓寬教學內容,提高其社會針對性,將簡單的知識與千變萬化的世界聯系起來,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書中介紹了大量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新成果、新成就。例如:現代航空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的發展狀況及趨勢,激光、激光全息攝影、防偽技術、納米技術、核能利用等等。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現代科學技術和講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使物理課堂更具有時代氣息和活力。另外,在課堂中我們應盡量使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做實驗,如可樂瓶、易拉罐、飲料吸管、膠帶紙等等。把這些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引入物理課堂,將會增加學生對物理課的親切感。
5 情感升華——搭好感情之橋
教育心理學表明:情感因素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情感必然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理亦源于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重視情感教育的投入,注意師生間的關系、保護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加強他們對成功的體驗,以至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能以良好的心態學習物理知識。比如教學中要注意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和梯度,創設更多的條件,特別是在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的高一物理的教學中,教學要求更應壓得低一點,教學內容要嚴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內,千萬不能根據高考要求,過早補充內容企圖一步到位,防止出現高一學生高三化的現象。比如我在上屆高一教學中曾在《力》一章后加“物體的受力分析”內容,并配以比較復雜的彈力和摩擦力的分析,結果不僅多數學生沒掌握,而且嚴重影響了后續學習的積極性。這屆改為在《牛頓運動定律》之后進行受力分析訓練,發現學生便容易接受,因此有些知識宜隨著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
參考文獻:
[1]閻金鐸.《物理教學論》. 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國教育報》.2007年7月20日第6版
(欄目編輯黃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