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安
重慶市第八中學,重慶市沙坪壩區400030
探究背景
皮帶傳輸問題涉及到兩體運動,物理情景較復雜,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常在解決這類問題時犯錯誤。探究目的
讓學生全員參與,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技的探索能力和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
探究過程
●探究分組
將全班學生分組,原則上自由組合,三人一組。教師協調,讓每一個小組搭配合理,以便課題的開展。
●探究時間
利用課余時間,時間為兩周。第一周探究問題,第二周交流探究成果。
●探究問題
探究問題1 如圖1所示,水平傳送帶A、B兩端相距s=4.5m,工件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μ=0.1,工件滑上A端瞬時速度v瑼=4m/s,到達B端的瞬時速度設為v瑽。求:ぃ1)若傳送帶不動時,
①物體做什么運動?
②物體到達B端的速度多大?
③全過程中經歷的時間為多少?
④傳送帶對物體做的功為多少?
⑤全過程中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⑥為傳送物體,傳送帶額外做功為多少?
⑦為傳送物體,電動機應消耗的電能為多少?
(2)若傳送帶以v=2m/s勻速逆時針轉動時,如何?
(3)若傳送帶以v=4m/s勻速順時針轉動時,如何?
(4)若傳送帶以v=6m/s勻速順時針轉動時,如何?
(5)若傳送帶以v=4.5m/s勻速順時針轉動時,如何?
(6)若傳送帶以v=3.5m/s勻速順時針轉動時,如何?
(7)若傳送帶以v=2m/s勻速順時針轉動,如何?
探究問題2 將粉筆頭A輕放在以2m/s的恒定速度運動的足夠長水平傳送帶上后,傳送帶上畫下一條長度為4m的劃線。若使該傳送帶改為做加速度大小為1.5m/s2的減速運動直至速度為零,并且同時在傳送帶開始做對應運動的同時,將另一與A相同的粉筆頭B輕放在傳送帶上,則粉筆頭B停止在傳送帶上的位置與畫線起點間的距離為多少?(g=10m/s2)
探究問題3 如圖2所示,水平傳送帶AB長L=8.3m,質量為M=1kg的木塊隨傳送帶一起以v1=2m/s的速度向左勻速運動(傳送帶的傳送速度恒定),木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0.5。當木塊運動至最左端A點時,一顆質量為m=20g的子彈以v0=300m/s水平向右的速度正對射入木塊并穿出,穿出速度v=50m/s,以后每隔1s就有一顆子彈射向木塊,設子彈射穿木塊的時間極短,且每次射入點各不相同,取g=10m/s2。求:
(1)在被第二顆子彈擊中前,木塊向右運動離A的最大距離是多少?
(2)木塊在傳送帶上最多能被多少顆子彈擊中?
(3)從第一顆子彈射中木塊到木塊最終離開傳送帶的過程中,子彈、木塊和傳送帶這一系統所產生的熱能是多少?
●成果形成
讓學生自己從探究問題中尋找經驗體會,寫一篇關于皮帶傳送問題的探究論文。學生在選題上可能會出現題目選得太大,難以駕馭的現象,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某一方面去探究,真正把問題搞懂,弄透,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教師可提供一些題目供學生參考,如《皮帶傳送中空間關系的確定探究》,《皮帶傳送中動力學特征的探究》,《皮帶傳送中摩擦力的突變探究》,《皮帶傳送中能量的轉化流向的探究》等。
●成果交流
將學生所寫的探究論文在班上進行交流,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場所,激發了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另一方面也給學生一個討論問題的機會,百家爭鳴,才可去粗取精,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探究體會
物理學難學,難在一個教學的“度”,學生的一個“悟”上,如何把握這個“度”,如何引導學生“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懈探究的課題。教學中,學生常感到枯燥乏味,究其根本是我們教得太死,太循規蹈矩。通過此課題,讓教學“死”去“活”來,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欄目編輯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