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紅英
滕州市第一中學,山東省棗莊市277500
摘要:針對近幾年高考、競賽中估算題出現(xiàn)較多的現(xiàn)象,本文對估算題的做題方法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估算題;隱含條件;物理模型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3(S)-0051-2オ
在近幾年的高考、競賽命題中,幾乎每年都有估算型題目的出現(xiàn)。此類題目要依據(jù)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運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計算方法,對所求物理量的數(shù)量級或物理量的取值范圍,進行大致、合理的推算。估算題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旨在考查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知識的靈活掌握和應用情況,對考生的思維能力、計算能力均有較高要求。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和影響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使問題得到快捷的解決,迅速獲得合理的結果。
1 選擇型估算題
選擇型估算題在高考命題中出現(xiàn)較多,題目答案可以不很精確,幾個答案之間常常存在著數(shù)量級的差別,選項只要接近即可。
例1(2008北京第15題) 假如全世界60億人同時數(shù)1g水的分子個數(shù),每個人每小時可以數(shù)5 000個,不間斷地數(shù),則完成任務所需時間最接近(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N瑼取6×1023mol-1)( )
A.10年。B.1千年。
C.10萬年。D.1千萬年。
解析 本題的隱含條件為水的摩爾質(zhì)量
M=18g/mol。
水分子的總個數(shù)為
N=mMN瑼。
所需時間:
t=N5 000×n人
=6×102318×5 000×6×109×365×24年
=105年,正確答案為C。
例2(2008理綜全國卷I第19題) 已知地球的半徑約為6.4×106m,空氣的摩爾質(zhì)量大約為29×10-3kg/mol,一個標準大氣壓約為1.0×105Pa。利用以上數(shù)據(jù)可估算出地球表面大氣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 )
A.4×1016m3。B.4×1018m3。
C.4×1030m3。D.4×1022m3。
解析 本題的隱含條件為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V璵=22.4L/mol。根據(jù)大氣壓強的產(chǎn)生是由于大氣受重力所致,利用壓強公式
p=FS=mg4πr2。
可求得大氣的總質(zhì)量為
m=4πr2pg。
因此有
V=mMV璵
=4πr2P10×29×10-3×22.4×10-3m3
=4×3.14×(6.4×106)2×1.0×105×22.4290m3。
由于各選項的差別只在數(shù)量級,因此只需進行數(shù)量級的計算即可。正確答案為B。
2 計算型估算題
計算型估算題在競賽命題中出現(xiàn)較多,求解的關鍵是根據(jù)題目條件,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尋求物理規(guī)律。
例3(第25屆預賽第12題) 一座平頂房屋,頂?shù)拿娣eS=40m2。第一次連續(xù)下了t=24h的雨,雨滴沿豎直方向以v=5.0m/s的速度落到屋頂,假定雨滴撞擊屋頂?shù)臅r間極短且不反彈,并立即流走。第二次氣溫在攝氏零下若干度,而且是下凍雨,也下了24h,全部凍雨落到屋頂便都結成冰并留在屋頂上,測得冰層的厚度d=25mm。已知兩次下雨的雨量相等,冰的密度為9×102kg/m3。由以上數(shù)據(jù)可估算出第二次下的凍雨結成的冰對屋頂?shù)膲毫開____N,第一次下雨過程中,雨對屋頂?shù)淖矒羰拐麄€屋頂受到的壓力為____N。
解析 本題求解的關鍵是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題目涉及時間、速度,因此可考慮運用動量定理求解。
落到房屋頂上的雨的總質(zhì)量可根據(jù)第二次下凍雨計算:
m=Sdρ冰。(1)
單位時間內(nèi)落到房屋頂上的雨的質(zhì)量:
m0=mt。(2)
研究Δt時間內(nèi)落到房頂?shù)挠辏?/p>
m′=m0?Δt。(3)
由動量定理得:
(N-m′g)Δt=m′Δv。(4)
聯(lián)立(3)(4)得:
NΔt=m0gΔt+m0ΔvΔt。(5)
第一次雨滴撞擊屋頂?shù)臅r間極短且不反彈,并立即流走;Δt很短,m0gΔt可忽略不計。
第一次下雨對屋頂?shù)淖矒羰拐麄€屋頂受到的壓力,由牛頓第三定律知:
F璑=N=m0Δv=0.052N。
第二次下的凍雨結成的冰對屋頂?shù)膲毫Γ?/p>
F璑=mg=9×103N。
例4(第25屆預賽第16題) 假定月球繞地球作圓周運動,地球繞太陽也作圓周運動,且軌道都在同一平面內(nèi)。己知地球表面處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地球半徑R璭=6.37×106m,月球質(zhì)量m璵=7.3×1022kg,月球半徑R璵=1.7×106m,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月心地心間的距離約為r〆m=3.84×108m。
(1)月球的球心繞地球的球心運動一周需多少d?
(2)地球上的觀察者相繼兩次看到滿月需多少d?
解析 第(1)問根據(jù)月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作圓周運動得:
Gm璭m璵r2〆m=m璵(2πT璵)2r〆m。(1)
另有Gm璭m璵R2璭=m璵g。(2)
聯(lián)立(1)(2)解得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
T璵=2πr3〆mgR2璭。(3)
代入數(shù)據(jù)得:
T璵=2.37×106s=27.4d。(4)
第(2)問求解的關鍵是學生需要儲備天文知識: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為T璭=365d和滿月出現(xiàn)的原因。滿月時月球、地球、太陽如圖1所示,此時地球在月球與太陽之間。很多同學由于考慮月球、地球、太陽在一條直線時會出現(xiàn)月食,而思維受阻無法求解。地球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稱為黃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有約5°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于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chǎn)生月食。由于交角很小,本題假設兩軌道在同一平面內(nèi),出現(xiàn)滿月時月球、地球、太陽在一條直線上。お
第一次滿月時地球在A位置(如圖1所示),第二次滿月時,由于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地球已經(jīng)運動到A′位置,以T′璵表示相繼兩次出現(xiàn)滿月的時間,由于地球繞太陽的運動方向與月球繞地球的運動方向相同,有:
ω璵T′璵=2π+ω璭T′璵,(5)
而ω璵=2πT璵,ω璭=2πT璭。(6)
T璭=365d,為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由(5)(6)得
T′璵=T璭T璵T璭-T璵=39.6d。(7)
此題求解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滿月出現(xiàn)的原因,建立滿月的物理模型,找出隱含條件,即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為365d。
綜上分析可知,估算題不僅是直覺思維能力的集中表現(xiàn),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靈活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估算題是近幾年高考、競賽考題的重要題型。進行估算題的處理,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近似計算公式和物理常數(shù),根據(jù)物理規(guī)律,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挖掘隱含條件,在推敲題意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聯(lián)想力,根據(jù)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把條件與結論聯(lián)系起來,進行層次分明的分析推理,確定估算方法,這類問題是可迎刃而解的。
(欄目編輯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