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開錚
銅山縣教育局教研室,江蘇省銅山縣221116
摘要: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是力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文探討了控制實驗的操作技巧和獲取數據的方法。
關鍵詞:探究;摩擦力;實驗;改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3(S)-0061-2お
“探究影響摩擦力因素實驗”是高中物理課標教材的基本實驗之一,本實驗能讓學生親身感受摩擦力的特點,掌握測定動摩擦因數的方法。由于本實驗具有定量的特點,不僅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幫助學生突破摩擦力概念抽象、難理解這一難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操作起來非常困難:一是按照現行教材的設計方案進行操作(圖1甲),當物體A開始運動的瞬間,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由最大靜摩擦力變為滑動摩擦力)所經歷的時間極短,難以讀出最大摩擦力的數值;二是在物體A沿木板B上表面滑動的過程中,由于彈簧測力計處于運動狀態,讀取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很困難。基于這兩點,有的把該實驗改裝成如圖1乙所示的方式,確實解決了彈簧測力計在運動過程中讀數難的問題,但要拉動木板B勻速運動也非常困難,這就難以說明物體之間的滑動摩擦力與物體的運動速度、運動性質無關這一結論。為了克服上述缺點,我縣教師經過認真思考和實驗探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進方案。現簡述如下:おお
1 實驗改進方案
1.1 實驗器材與裝置
1.1.1實驗器材 示教用彈簧測力計、表面光滑度均勻的長木板、上面帶槽的方木塊、滑輪、輪軸各一個,長毛巾和白布各一條,支架一個,砝碼和細線若干。
1.1.2實驗裝置和原理(圖2)お
1.2 實驗操作步驟
1.2.1靜摩擦力的特點探究
手持輪軸D的把手,并用力試圖轉動把手,當轉動把手的力從零逐漸增大的過程中,學生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隨著逐漸增大,當示數增大到某一數值時,木塊開始滑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由最大值突然變小到某一數值;在方木塊A的槽內放上質量不等的砝碼,重復上述實驗,學生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最大示數變大;把長毛巾和白布分別固定在長木板的上表面,重復上述實驗步驟,學生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最大示數也變大。
結論 靜摩擦力的大小有個范圍(0≤F≤F﹎ax ),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成正比,還與接觸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關。
1.2.2滑動摩擦力的特點探究
用力轉動輪軸的把手,使木板以較小的速度勻速運動,學生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保持某一數值不變;快速轉動輪軸的把手,使木板以較大的速度勻速運動,學生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與木板以較小的速度勻速運動相同;用力轉動輪軸的把手,使木板加速運動,學生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與勻速運動時相同;再忽快忽慢地轉動輪軸的把手,使木板做變速運動,學生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還與勻速運動時相同;在方木塊A的槽內放上質量不等的砝碼,重復上述實驗,學生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把長毛巾和白布分別固定在長木板的上表面上,轉動輪軸的把手,使木板運動,學生會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不加長毛巾和白布時要大。
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還與接觸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關,但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1.2.3動摩擦因數的測定
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木塊的重力,利用圖2裝置測出木塊與長木板(或其它物體)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利用公式μ=F璑F=GF便可測出兩物體之間的的動摩擦因數。
2 實驗方案改進的可行性分析和友情提醒
⑴本實驗所用的彈簧測力計、滑輪、方木塊、輪軸等儀器,是中學物理實驗常用的器材,容易配置,只要再做一個支架就能輕松完成本實驗。
⑵由于驅動長木板運動的外力是通過輪軸施加的,轉動輪軸時人手活動的范圍小、易于操作,調節和控制木板的運動狀態成為可能。教師在課前只要訓練3~5次,就能保證實驗的成功。
⑶長木板可以選用實驗中已有的一端帶滑輪的木板。但由于它的長度有限,拉動的時間太短,不便于觀察讀數。可做一個長度約為1.5m,寬為20cm左右的木板,更便于實驗的觀察。
⑷連接輪軸與長木板的細線長度要適當,要最大限度的擴大木板運動的距離。
⑸為了便于學生讀取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一是要把彈簧測力計固定在支架上,以免晃動;二是要選用示教彈簧測力計,增大實驗的可見度。
參考文獻:
[1]張大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1 (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58
[2]廖伯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1(必修).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7:75
(欄目編輯王柏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