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璜 汪開慶 何培華
[摘要]謝晉電影開始于上世紀50年代,一直延續至本世紀初,其間跨越了半個多世紀,在百年中國電影史中,謝晉無論如何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謝晉”早已經超越了其名字本身,成為一種符號。他的作品在中國電影畫廊中留下了最為光彩奪目的一頁,他塑造的一個個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形象長久地在觀眾心底引起了共鳴。雖然這種具有“時效性”的轟動對今天電影觀眾的影響力已然不具當年。本文以不同時期謝晉電影中反面角色的特點作為謝晉電影的一個現象來分析并闡述。
[關鍵詞]謝晉;多元;反面角色;時期
一、引言
20世紀后半葉,要舉出影響最大的一些中國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單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謝晉。在20世紀,電影是無可置疑的文化強者。文化的層次很多,但其中最令人神往的實現方式,則是社會大眾的群體性投入。一部優秀的電影上演,常常成為一種全民的節日,謝晉和其他杰出的電影藝術家。就是這種節日的執掌者。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足跡》一書中寫到:“回想一下,在這風風雨雨的半個世紀中,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沒有謝晉,如果沒有他導演的那一大批電影可看,那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失落?在我看來。評論謝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早已成為了當代中國人集體審美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謝晉電影常常表現出隨時代波動的特征。在他的電影中。對反面角色的刻畫并非自始至終的單一。在對反面角色論述之前,我們先對“反面角色”做一個界定,因為從特殊的角度看,所有的反面角色身上也會有人性上的“非反面”特征,而正面人物也不見得是純粹的正面,它具有相對性。本文對于反面角色的審視集中于作品中的具體對象,以人物為中心,縱向剖析反面角色的典型及其演進,總結謝晉電影反面角色的特征及其演進歷程。
二、謝晉電影中的反面角色及其演進歷程
縱觀謝晉的電影歷程,革命、政治、歷史和時代變遷都在其電影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本文以時間為軸線,將對謝晉電影中的反面角色的演進,做一個簡要的分期。
(一)“初期”初步確立的反面角色
從謝晉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女籃五號》開始,其后一系列作品如《黃寶妹》《紅色娘子軍》《舞臺姐妹》等這些作品共同的主題為歌頌新中國光明、控訴和揭露舊社會的罪惡,這一階段被理論家陳犀禾稱為謝晉電影的磨合期。
《女籃五號》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謝晉正是從這部影片開始顯露其導演才華,成為人們關注的導演界新秀。影片描寫了一對戀人同時也是籃球員的故事,影片把這對戀人的經歷和悲歡離合與整個社會時代的變遷結合在一起,不但題材新穎,角度也有獨到之處。影片男主人公田振華回憶在舊社會的痛苦經歷,在影片的敘事上起到了渲染主人公情感的重要作用,影片對于舊社會惡勢力的描寫具有了一些明顯的特征,比如中國惡勢力和洋人勾結的現象。對這些惡人丑惡嘴臉的刻畫也形成了一個相對標準,這些惡人一開始占有優勢,壓迫籃球隊員,但隊員們通過頑強的意志挫敗了他們的陰謀,最終讓他們以失敗而告終。
《紅色娘子軍》和《舞臺姐妹花》講述了兩種不同生活的故事,一個是紅軍女戰士,另一個是越劇女演員。《紅色娘子軍》《舞臺姐妹花》描寫的是瓊花和春花的命運變遷到最后創建了一個嶄新的秩序,在這個意義上,兩部影片是政治性的。在舊的“權力與服從”的關系中,瓊花和春花的身份是童養媳,這一身份設計表明她們在這一權力關系中的位置是純粹被動的,而她們與“革命”的關系卻是自主的、自覺的。但是,這種自愿的選擇卻需要誘導,使人物的行為動機從利益考慮轉變為價值和信念的選擇。
(二)“禁錮期”受局限的反面角色
鐘惦斐先生這樣描述建國后到“文革”時期中國電影的一個轉變:“長鏡頭變成了短鏡頭,廣角鏡頭變成了夾角鏡頭,變成了只能‘寫十三年,再從十三年變成了寫英雄人物是‘根本任務,再從英雄人物只能寫主要英雄……電影在十年中,甚至連這一點也談不到……要么復制‘樣板戲,要么靠邊站。”
謝晉拍攝于“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海港》《春苗》和《磐石灣》等影片,主要表現了當時主流政治所強調的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基本思想,《海港》是從革命樣板戲移植而來,敘述的是黨支部書記方海珍帶領眾碼頭工人和階級敵人進行斗爭,抓革命、促生產的故事,影片中主要的反面角色是錢守維,他在舊社會就是剝削階級的代表,以至于后來沒有改造成功,依然試圖破壞革命。謝晉對這個角色的詮釋完全符合“文革”中反動人物的形象。
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也標志著這些紅極一時的影片永遠束之高閣,不得與觀眾見面。此后的許多謝晉研究專題論文和傳記也都回避他這一時期的電影。
這期間,謝晉塑造的反面人物雖然不是特別豐富,但是在有限的刨造范圍內他還是做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在這個一切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的時期,因為受政治制約,謝晉和所有的藝術家一樣,泯滅了個體,藝術的多樣性也自然消失。所以考量謝晉電影中的反面人物,應將其放在具體時代中去了解。
(三)“成熟期”深入刻畫的反面角色
文學“只有當它的發展是以時代的普遍要求為條件的時候,才會得到輝煌的發展。”這種文學時代性的基本判定,也可以用來考量謝晉電影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所取得的輝煌。進入80年代,謝晉的電影創作符合時代的節奏,所以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謝晉的道德情感密碼又總是按規定程序編排,從中可以分離出“善必勝惡”“好人蒙冤”“道德感化”的道德母題。
電影《天云山傳奇》通過羅群、馮晴嵐、宋薇、吳遙4個人從1956年到1978年20多年間命運的變化,凸顯了一個大的時代和社會變遷。著力描寫被錯劃為“右派”的主人公羅群雖身陷逆境,卻深愛祖國人民而懷抱忠誠、全心奉獻的感人故事,表現了羅群、馮晴嵐、宋薇等一代知識分子在“左”傾路線統治下遭受的種種磨難與不幸。小說以其真誠火熱的筆觸、新穎獨特的心理敘事手法感動著經歷過“文革”或有過類似親身體驗的廣大知識分子,使他們既能回顧、反思痛苦不堪的過去,又能自信展望充滿希望的光明未來,給他們以奮斗的意志和前進的動力。
(四)“新時期”強調人性的反面角色
20世紀90年代前后,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經過“85學潮”之后,藝術思潮逐漸走向平實,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引發了“謝晉模式”的大討論,同時也引發了謝晉對前面的總結思考,反映在了謝晉這一階段拍攝的電影中,如《最后的貴族》《清涼寺的鐘聲》《女兒谷》《鴉片戰爭》等作品。
《最后的貴族》影片當中已經沒有明確的反面角色。但是,在這個沒有反面角色的世界中,李彤的經歷就具有一定的反面特征,她從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孩轉變成一個模特,最后又從生活方式上摒棄了中國的傳統,完全放棄了任何
可能的回歸。但是在思鄉情緒上,她又向著祖國靠近,這種矛盾的心情既冷酷又無奈。《清涼寺的鐘聲》同樣沒有明確的反面人物,時代的變化也許能左右一個人的命運,但是對于明鏡法師來說,壞人不足以懲戒,好人也無可贊賞。所以影片的“壞人”,像從小看不起他的親戚,后來收養他又虐待他的一家人,都沒有被用來申述和痛斥,而是用一種淡淡的佛家的隱忍予以淡忘,拋棄明鏡法師的母親也沒有被譴責,但是母愛也沒有被宣揚,佛家思想成了籠罩全片的精華。
在這個時期謝晉電影中,人物的善惡界限已經模糊,以前那種濃烈的愛憎之情被淡化,故事也沒有那么煽情。沒有什么壞人或者都是壞人的故事,落腳點如出一轍地停留在了含蓄的情感上,這些故事都避開了政治生活,將人物的命運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外力對于人的影響明顯減弱,側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
三、典型的反面角色及其演進
通過以上分析,對謝晉電影的反面角色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由于不同時期的作品中,謝晉電影中反面角色都有一些不同,所以,必須用全局性的眼光來看待這種現象。
(一)具有特色的反面典型
在謝晉電影中反面人物方面,有幾個典型可以看做不同時期謝晉電影反面人物代表。第一階段的典型是南霸天,這個階段的反面人物形象一般以集團形象出現,南霸天之流的反動人物在舊社會的土壤里生長,在新社會的審判下滅亡。禁錮期反面人物代表是《芙蓉鎮》里的王秋赦和李國香,大歷史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運在他們身上體現尤深。導演借這些人物表達對于“文革”的反思。最后一個階段的反面人物已經脫離了之前對立雙方極端顯現的特點,這些影片的背后所呈現的對于人生處境的觸及是謝晉之前的電影所沒有的。
(二)正面人物所具有的反面特質
在謝晉電影中一些正面人物本身也具有悲劇色彩。導演通過一系列的處理和加工,使這些所謂的悲劇色彩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在第一階段的謝晉電影中,邢月紅這個角色就具有這樣的特征,她的出發和回歸都是正面的,但是她自身也有一些反面的特征,如愛慕虛榮等。像所有禁錮期的作品一樣,雖正反依然存在,但是類似這樣的角色卻銷聲匿跡。
《天云山傳奇》中的宋薇,自身有很多的缺點。但經過了思想斗爭,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終回歸到了正確的方向。宋薇的錯誤和正確從人性角度來講,其實就我們每個人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不可避免。這些中間人物的出現,標志著謝晉對于反面人物的理解和詮釋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四、結語
不同時期謝晉電影中的反面角色有不同的特點,在其前期作品中對反面角色的詮釋,大都單一、機械地反映出他們的反面形象;隨著謝晉對人物塑造逐漸深入,后期作品中對反面人物的詮釋也呈現多元化的態勢,如歷史社會層面的人物、虛無的人生觀、哲學層面的探究、政治生活的角度等。謝晉很好地完成了對不同時期、不同職業的反面角色的詮釋。對于生活進行深層次的創作。所以謝晉對現實世界的敏感和領悟、概括與歸納,使作品直接顯現出電影家的心靈運行軌跡,表現出了積極的大眾影響力。謝晉重視的是獨特的人生體驗,是日常生活的經驗,是時代的生活史、情感史。謝晉通過獨特人物命運的描寫來反映歷史風云,彰顯社會與道德倫理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