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當下放眼全國,除少數幾個省的新華書店外,幾乎都成了發行(集團)公司。集團化建設的速度之快,令人刮目,但集團化建設后的管理和運行模式是否有了脫胎換骨的轉變,就另當別論了。毫無疑問,集團化建設作為我國國有出版業發展的大趨勢和改革的重要手段,其意義毋庸置疑。但快速的集團化建設后,體制、機制、管理跟不上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回顧我國企業的發展歷程,大部分都是“先發展,后規范”。新華書店目前的情況也是如此。“集團”公司是成立了,但究其實質并沒有根本的變化,而且“集團化”后的一些問題也顯露出來。
集團建設應制度先行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保證企業得以有效運行的各項制度,而制度就是制約和規范全體員工行為的準則。新華書店“集團化”后,毫無疑問,其機構設置、管理方式、業務流程、贏利模式、宣傳推廣等工作都將發生相應的變化。而現在有些發行集團的情況卻并非如此,一方面,集團公司雖然成立了,但各項制度的規劃、建設和落實卻相當滯后;另一方面,一些基層新華書店顯然還沒摒棄以前的行為方式。對集團公司而言,原本在以前公司的機構設置、人員安排和職能匹配上,都應該有一個嚴格的標準,決不能各行其事,這樣才能維護集團公司的權威性。而現實的情況卻是,一些書店借故科外設科、崗外設崗,讓人感覺不到集團公司的存在,也給職工思想造成了新的混亂。“集團化”建設,說到底就是要發揮集約化經營的優勢,要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想。
另外,長期的密閉式管理,養成了基層店領導事無巨細的行為方式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管理方法。導致在一些基層書店,職工養成了領導怎么說就怎么做,領導說什么就做什么的習慣,從而造成領導的權威凸顯,而制度約束作用不在的情況。
盡快完善技術平臺建設
目前,大部分“集團”公司的框架已搭起,但現在的問題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平臺,無法有效支撐集約化后,資產、人員、業務從個體向整體的轉變。因此,新華書店的“集團化”建設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計算機技術做支撐,以統一處理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
現在,大多數發行集團內部還在沿用著舊的業務模式和管理方法,采用手工加電話的業務模式,缺乏科學的業績測評體系,以及資金、信息、商品、物流分散在各個相對獨立的部門,資源不能共享,不能適應“集團化”管理及業務發展的新要求。沒有對業務數據進行跟蹤處理的信息化技術和物流處理技術,集團的高效運轉就不可能實現,集約化經營就是一句空話。
跨越人才建設的短板
集約化、專業化、大流通的發展正在成為今天出版發行界的新發展模式。新華書店在“集團化”的過程中,勞動者流動的頻率肯定會比以往更加頻繁。因此,如何加強對各層次新生勞動力的培訓,使其能夠適應新的形勢,就成為集團公司緊迫的工作之一。盡管目前新生勞動力文化水平與以往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畢竟新生勞動力對企業的文化、企業的經營理念、新華書店的傳統以及發行業從業人員的必備素質還都知之甚少。許多地方的新華書店在“集團化”過程中未能很好地做到未雨綢繆,致使新舊勞動者在崗位交接上出現了斷檔。不少書店讓未經任何培訓的勞動者直接上崗,把職業水平降低到了只認識書價的地步,這不能不說是新華書店的悲哀。
從新華書店目前的集團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上看,人力資源開發、特別是高層次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建設無疑是一個短板。因此,培訓營業一線的工作人員和挖掘、引進高層次的技術人員,是新華書店集團化建設中的又一重要工作。
文化是企業的靈魂
俗話說:“企業三年的發展靠領導,十年的發展靠制度,百年的發展靠文化。”現今,世界上凡是能做大做強的百年“老字號”企業,無一例外的都有自己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集團化之前,新華書店都是各自為政、單兵作戰,長期形成的行為方式、工作方法和價值觀念并非一朝一夕間就能在“集團化”建設中改變。因此,只有不斷加強集團文化的建設,才能克服長期養成的以我為中心的小生產者的經濟意識。文化是企業發展的深層次推動力,是企業“一只看不見的手”,它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巨大作用,甚至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因此,在集團化建設中,我們必須補上企業文化建設這一課。只有這樣,企業才有發展的靈魂,才有持之以恒的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