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令令
小時候,我就很盼望能有一支竹笛。每次上街,我總要隔著厚厚的玻璃,呆呆地望著櫥窗里那支我心儀已久的竹笛,記不清多少次戀戀不舍地駐足在樂器店的門口……
終于有一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支竹笛。那一夜,我興奮得難以入睡。第二天清早,我早早地起了床。從此,一根溫潤如玉的竹笛便被一雙稚嫩的小手托起,在每天晨曦時分發出清脆的聲響。盡管我并不太會吹奏,但活潑的色彩早已盈滿了我的雙眼,小手云雀般在竹笛上跳躍,笛聲也猶如頑皮的小水珠一樣叮叮咚咚地落在玻璃窗上,落進我的記憶里。
多年來,每當遇到令我一籌莫展的難題時,我總會吹一首樂曲,笛聲會將我帶入一種美的意境。當悠揚的笛聲響起時,我仿佛置身于清新的竹海中,初升的太陽,翠色欲滴的蒼竹,清涼晶瑩的露珠,一切都那么令人心曠神怡。那笛聲,好像是從天界的瑤池流瀉下來,如清冽的泉水般縈繞在我的心房,緊閉的心扉便被這流水蕩開來。隨著笛聲逐漸舒緩,那股泉水又化作涓涓細流,流向遠方那遼闊的海洋。一曲終了,可綿綿的意蘊尚未消散。此時的竹笛已不僅僅是一種樂器,它更像是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可以幻化出七彩的陽光,讓我為之傾倒。
美妙的笛聲令人陶醉。“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由此看來,舉世聞名的大詩人李白也曾為之折服。不知為什么,每當讀到李白的這句詩,我的心中都不免有幾絲惆悵,會情不自禁地架起想象之舟,暢游歷史的長河:荊軻入秦時,那堅定不移的身影后,一定有仰慕者在吹笛吧,那笛聲吹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昭君出塞時,那長長的送親隊伍中,一定有惜別者在吹笛吧,那笛聲哀哀怨怨,纏纏綿綿,織出了萬里的愁緒,織出了對離人的不舍;項羽自刎時,在滔滔的烏江對岸,一定有惜才者在吹笛吧,那笛聲吹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英雄氣概……
如今,遠離故鄉的我,更是學會了用笛聲寄托對爺爺奶奶的思念,我常常用笛聲向夜空娓娓訴說心事……笛聲悠悠,飄著淡淡的憂傷,遠方的爺爺奶奶啊,你們可曾聽到孫女吹奏的心曲?
(指導教師楊小丹)
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
首先,文章以時間為序,不厭其詳地描述了自己與一支竹笛的“交往史”。娓娓敘述之中,飽含濃濃真情,與題目《笛聲悠悠》巧妙照應,珠聯璧合。
其次,作者對笛聲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發掘,充分利用自己對古人的追思來豐富笛聲對讀者的啟迪。
再次,作者巧妙利用了標點的傳情作用,3處省略號的使用特別值得稱道。
(薦評教師/孟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