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堅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而出現的“網友曝”沖破了媒體對新聞源的“壟斷”,同時也有了民間老百姓的聲音,從而在我國新聞史上開創了一個老百姓有較自由地發表言論的新時代,我認為是具有革命意義的。
8月2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主流媒體刊“網友曝”新聞引論戰》的文章。文中提出:“中國的新聞管理環境催生了一批有意識、主動向外界發布信息的‘公民記者,他們借助互聯網揭發社會弊端、挖掘幕后真相,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新聞線索,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聞來源。”
《聯合早報》的文章說:“網友曝”的出現,引起了爭論:“一方認為,‘網友曝是一種很惡劣的新聞文風,其實質就是不核實先曝光,再倒逼事主公布相關信息,容易制造假新聞,有誘發。輿論暴力和誤導輿論之嫌,難免帶來社會負面影響。另一方則認為,‘記者不能曝才是‘網友曝深層原因,‘網友曝作為新聞來源和遏制腐敗的作用明顯,功不可沒。”
我對“網友曝”是抱著完全正面的肯定態度的。“網友曝”好得很,網友們出于義憤,對社會上的一些丑惡現象,在網上及時公開地進行了揭露,這正是現在的官辦媒體所難以做到的。那些貶低“網友曝”意義的人,一般是一些正統思想較嚴重的人,他們認為只有傳統媒體發表的東西才是權威的、可靠的。其實大量的事實說明,他們的看法并不符合事實。我不想去提改革開放之前毛澤東時代的那些大量的荒唐事,就拿改革開放以后的新聞報道,由于既得利益集團的干擾,果真是百分之百的客觀、真實、全面、公正嗎?不是的!再說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常常是由淺入深,由片斷到全面的。至于紙質媒體上采用了網友博文提供的線索,進一步采訪核對事實,我認為也是好事。有不全面、不準確的地方,可以修正嘛。新聞的“進行時”的報道,就是一個不斷補充、不斷修正的過程。
新聞這個東西,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在《輿論學》一書里把它稱為“虛擬環境”。我國新聞學學者魏永征解釋說:“除了不同的媒介人由于經歷、視角、學識、見解等等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影響他們對外界世界的描述以外,媒介從降世的那一天起,就難以擺脫世俗利益的糾纏。…‘網友曝”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它代表了民間的意見,反映了老百姓的態度,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
“網友曝”這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反映了我們中國社會的進步。它一出世就顯示了它的威力。“華南虎”的辨偽、鄧玉嬌案的公正處理以及許多公共事件,公眾都通過了互聯網表達了意見,形成了一定的輿論壓力,從而避免和糾正了由于種種原因的失誤。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四權”,沒有想到在互聯網出現后的“網友曝”使它得以落實。
“網友曝”的出現,給新聞管理帶來了新的課題和一定的難度。正如對任何事業都要進行管理一樣,對互聯網的管理當然也是必要的,但是應該多給予一些寬容,少來一點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