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王瑞光
[摘要]金庸是華語世界中一個極有影響力的作家,他的武俠小說在整個華人圈中擁有大量的讀者,這使得他的武俠小說改編成電影成為一種可能。而將金庸的武俠小說改編成電影之后,可以滿足受眾的需求并最終給電影制作企業(yè)帶來可觀的利潤,同時對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一個有效的方式。因此,金庸武俠小說的電影改編,是一種多贏的文化產業(yè)選擇。
[關鍵詞]金庸;武俠小說;改編;文化產業(yè)
對于金庸的武俠小說的認識與研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前期大陸很多學者只是把金庸的武俠小說當作一種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學。后來一些學者開始對它們的文化價值、思想內涵產生了新的認識,并給予較高的評價,如陳默、嚴家炎、王一川、孔慶東等人。但在探討小說與其改編方面,通俗文學,包括金庸的武俠小說都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學術界在涉及小說的電影改編時往往側重于研究經(jīng)典名著的改編,而對于有著更廣闊的閱讀面的武俠小說涉及較少,這可能與學者們對于武俠小說的認知有關。很多研究小說改編的學者還是認為武俠小說是下里巴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不太愿意對它們進行研究和探討,仿佛一談武俠小說的改編就會有損自己的身份,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一個真正的大眾讀本,他的武俠小說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的華人中間都有廣泛的讀者,并在這些讀者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當前文化產業(yè)的時代,受眾的關注是巨大的財富。可以說誰抓住了受眾的眼球,誰就牢牢地抓住了市場,誰就掌握了盈利的法門。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有著廣泛的讀者,當它們改編成電影之后,就具有了獲得高額票房的可能。因此,對作為中國新武俠代表的金庸小說及其電影改編進行研究就有著重要意義。
一、金庸的武俠小說改編電影的可能性
1武俠小說具有的特定價值
首先,武俠小說一向被認為是“成年人的童話”,借助于這一特定的文學樣式,很多成年人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暫時忘卻工作、生活、事業(yè)上的種種不順和挫折。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會自覺不自覺的產生移情,將自己視為武俠小說中的主人公,從而得以超脫世俗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和糾纏。另外,武俠小說中的主人公大都具有高超武功的英雄人物,他們往往具有高超的武功,這些高超的武功既是他們行走江湖必備的要素,又是他們獲得女性青睞的重要條件。最后,武俠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英俊瀟灑、武功超群。他們行走江湖,行俠仗義,為人們尤其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婦女、兒童打抱不平,有時甚至是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精神品質是崇高的、令人神往的,因此也受到人們的喜愛。
2小說是電影的一個重要母體
電影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個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歡迎,無論是高級知識分子,還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對于電影這種通俗的藝術形式都非常喜愛,被稱為真正的大眾藝術,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能很順利地觀賞。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電影在誕生之初,必然需要從其他成熟的藝術形式中吸收經(jīng)驗,其中最主要的這些經(jīng)驗無非就是故事的架構、情節(jié)的安排、故事講述的方式、懸念的設置等等。而小說在這些方面無疑是最完善的。因此小說成為電影的一個重要的借鑒對象,是電影的一個重要母體。“電影從活動影像發(fā)展為講故事的時刻起,便使小說不可避免地變成原材料或由編故事的機構大批制造出來的開始。”即使是電影逐漸成熟以后,小說對于電影的創(chuàng)作同樣還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小說為電影創(chuàng)作一方面繼續(xù)提供著重要的素材和技巧,同時還啟發(fā)著電影刨作者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作出具有獨特個性的電影作品。金庸的武俠小說同樣為電影改編提供了種種便利的條件。
3金庸武俠小說擁有廣泛讀者群
金庸的武俠小說有著廣泛的讀者,這些讀者既有高級知識分子,又有普通老百姓;既有少年兒童,又有中老年人士;既有學生,又有工人、農民等等;既有豪爽的男生,又有文弱的女生。總之,各個階層、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對金庸的武俠小說都很喜愛。“金庸小說最初發(fā)表在報紙上,就已擁有大量讀者。自出版36冊一套的單行本以來,到1994年止,正式印行的已達4000萬套以上。如果一冊書有五人讀過,那么讀者就達兩億。”正因為金庸武俠的如此受歡迎,1992年,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以“全世界讀者多的小說家”的評價,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讀者的廣泛性使得金庸武俠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在改編之前就有了眾多潛在的觀眾,這些潛在的觀眾無疑成為改編電影取得較高票房收入的重要保證之一。
4金庸的品牌效應
自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尤其是在《射雕英雄傳》以后,金庸這個名字就已經(jīng)成為一個文化品牌,成為武俠迷熱烈追捧的對象。甚至出現(xiàn)了“金庸創(chuàng)作,必屬佳品”的說法。每當金庸開始連載他的武俠小說,讀者都會爭相閱讀。“他的讀者不但在臺灣海峽兩岸和東亞地區(qū),而且延伸到了北美、歐洲、大洋洲的華人社會,可以說全世界有華人處就有金庸小說的流傳。”可以說,“金庸”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個重要的品牌,這個無形的品牌自然而然會帶來大量的讀者,形成重要的讀者群,進而會帶來大量的觀眾。
5金庸武俠小說的視覺化效果
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武打技擊(比如六脈神劍、一陽指、北冥神功、降龍十八掌等)、畫面(比如巍巍少林、清秀峨眉、燦爛桃花島、碧水江南等)以及人物造型的栩栩如生(如黃蓉、華箏、阿紫等等)等都具有很強的視覺化效果。這些視覺化的場面使得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改編時具有一種天然的優(yōu)勢。改編者只需要按照金庸先生的描述就可以在電影電視中輕松實現(xiàn)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塑造。這種視覺化效果與金庸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金庸先生曾經(jīng)供職于長城電影公司,在電影公司期間,金庸先生主要做編劇工作,并曾經(jīng)擔任過導演一職。這種特殊的經(jīng)歷使得金庸的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必然要受到電影和戲劇的影響。金庸在與嚴家炎教授的談話錄中,也曾提到:“我在電影公司做過編劇、導演,拍過一些電影,也研究過戲劇,這對我的小說創(chuàng)作或許自覺不自覺地有影響。小說筆墨的質感和動感,就是時時注意施展想象并形成畫面的結果。”正是由于金庸武俠小說的視覺化的特征使得進行電影改編具有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上述幾個特點,決定了金庸的武俠小說具有改變電影的可能。而將這種可能變成現(xiàn)實又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金庸的武俠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意義——多贏的文化產業(yè)選擇
1金庸武俠小說的電影改編是文化產業(yè)的一種特殊方式
電影是文化產業(y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作為文化產業(yè),追求必要的利潤就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的應有之義。作為文化產業(yè)的一種形式,電影改編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改編后的電影具有取得較高利潤的可能性。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擁有廣泛的讀者,它們是經(jīng)過了市場、讀者的考驗,它們是完全適合讀者趣味的。因此,金庸武俠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可以有廣泛的觀眾,這也是改編者進行改編的一種重要動因,“影片是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企業(yè)的產品,它昂貴的成本和極其復雜的集體創(chuàng)作過
程使任何一個有天才的人都不可能脫離了時代的趣味或偏愛去刨造杰作。”借助于金庸小說具有的巨大影響力,改編后的電影必然能夠吸引廣泛的觀眾觀賞,而這恰恰是制片商獲得利潤的保證。影片受到觀眾喜愛,使之掏錢買票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觀眾對影片感興趣,能夠適合觀眾的需求。金庸武俠小說的情節(jié)和豐滿的人物形象等等無疑使改編后的電影先天就具有這種特質。同時,作為產業(yè)而言,電影需要有大量的作品生產出來以滿足觀眾的需求,而金庸武俠小說為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得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能夠花相對較少的精力和時間就能為觀眾提供優(yōu)質的電影作品。
2滿足受眾需求的有效方式
金庸武俠小說的讀者在讀完小說后,往往會對小說有了更深的感情,希望能夠欣賞到更多的與金庸武俠小說相關的藝術品,而金庸武俠小說的電影改編無疑可以滿足受眾的這一需求。金庸武俠小說的改編一方面可以實現(xiàn)觀眾對金庸武俠小說中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的重溫,另一方面也能成為人們文化消費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他們需要進行必要的文化消費,而觀看電影正是一種實惠便利的消費方式。由金庸武俠小說改編成的電影無疑是所有電影中—個重要組成的部分。
3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弘揚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俠義”精神的繼承和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俠”在我國出現(xiàn)的時間很長,最早關于“俠”的論述是在于韓非子的《五蠢》中,但論述不詳,沒有具體例證。但從此之后,“俠”的形象卻在文學作品中保留了下來,并且逐漸積淀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一個文化“原型”。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繼承了傳統(tǒng)的“俠義”精神的精華,包括為國為民、行俠仗義、信守諾言、除暴安良;又揚棄了傳統(tǒng)俠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比如好勇斗狠、濫殺無辜等等。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主要有兩類。金庸筆下的第一類俠體現(xiàn)了儒家、墨家的文化思想與人格理想,既有為國為民的入世情懷,又有兼愛非攻的博大胸懷,以郭靖最有代表性。楊過和令狐沖是金庸筆下的第二類俠的代表,他們的人格特征可以概括為追求自由、特立獨行和豪放不羈。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道家文化思想中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五四”以來形成的個性解放、人格獨立的精神品質。在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美德方面,金庸筆下的大俠具有為國為民、行俠仗義的特質。如郭靖為了民族大義,駐守襄陽、號令群雄、抵抗外敵。而另一類“俠”,則縱使粉身碎骨也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們雖然沒有任何武功,但卻有著舍身救人的高尚品德。如虛竹,在破解珍瓏棋局之時,雖武功低微,且對棋藝無半分了解的情勢下,為了教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攪局。此外,段譽也是這類人。這兩類人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美德——為了國家民族大義不惜舍生取義,為了蒼生百姓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勇敢地站出來。最后,中國的武俠片是世界電影類型中的一個重要類型,“中國的武俠片以自己深厚的哲學基礎、完美的動作設計和善惡分明的人物譜系,使其成為世界電影界一個無法替代的類型影片。”金庸武俠小說的電影改編無疑是在為中國的武俠片的繁榮做著重要貢獻。這本身也是對中國武俠片傳統(tǒng)的一種繼承和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