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
[摘要]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是知識的建構過程,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只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把英文電影這種新興的教輔資源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大有好處的。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電教媒體,把聲音和影像合一,語言信息與具體特定的情景相結合,不僅能更加全面而真實地展示語言信息,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西方文化的環境和機會。這一實踐將有利于發揮師生積極主動性,打破了平衡,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創新思維與原認知能力。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電影教學;大學英語;英語教學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最早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發生認識論”,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建構主義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S-R(刺激一反應)公式,提出了S-(AT)-R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timulus)被個體同化(assimilate)于認知結構之中,才能對刺激做出反應。根據這一公式,外部刺激只有通過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才能對學習者產生作用。決定學習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內部因素,而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要通過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而實現?!巴笔侵赴淹獠凯h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梢?,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圖式擴充),而順應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圖式改變)。認知個體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能用現有圖式去同化新信息時,它是處于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也就是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在認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這種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具體地說,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是由“學生”“教師”“任務”和“環境”構成學習的中介因素和外圍環境。由于建構主義所要求的學習環境得到了當代最新信息技術成果的強有力支持,這就使建構主義理論日益與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普遍地結合了起來,從而成為國內外學校深化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二、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高教廳[2004]1號)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性質和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它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要盡可能地利用語言載體,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西方社會文化等知識。同時還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做出明確的規定:鑒于我國高校大學生人數迅速增長與可利用教育資源的相對有限,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
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電教媒體,把聲音和影像合一,語言信息與具體特定的情景相結合,從而實現了多維的信息傳遞。它將“視”和“聽”這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出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電影藝術。電影是對日常生活的最接近的反映。英美人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習慣我們很難有機會直接接觸和了解,而通過英美電影,就擁有了真實完美的語言環境,而且在這種學習環境中,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母語的干擾,更深入地體會英語的魅力,更快速地提高英語應用能力。電影中的英語是最地道的,反復聽讀這些對白無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我們的聽音力和習慣性。電影的對白往往都是連接著一個故事,這種趣味性的學習材料有利于減輕長時間聽英語的疲勞。電影語言豐富多彩,語氣變化萬千,有不同的語調、節奏和斷句方法,它包含了各個層次、各種人物的語言,能激發人們無限的興趣??傊?,英文電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地學習英語和了解西方文化的環境和機會。將語言教學置于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之中,學生在了解真實的人、真實的國家的同時,不知不覺地習得了語言知識。改變大學英語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是符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并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需要的。
三、建構主義理論在電影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及需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轉變觀念,作好“中介者”的角色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和學生的知識建構中始終扮演“中介者”的角色(mediator)。首先,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從而采取正確的教學思路、態度和方法。很多學生在課堂只是流連于故事情節和精美的音效畫面,英語課變成了簡單的影片展示課。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對自己的作用認識不清,成了單純的“播放員”。教師要選擇與日常生活比較貼近、故事情節較強的影視材料,因為這樣的影視材料對話多、信息量大且密集度高,加之豐富的俚語、流行語和文化背景知識,利于學生擴大眼界。也可以選擇卡通片,因為卡通片的角色的語音和語調極其夸張,清晰飽滿,利于語音模仿。其次,影視教學目標要明確,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利。教師應當使學生明確一堂影視教學課可以給他們帶來什么,有哪些任務。第三,教師要以外語作為工具來向學生提出概念、論點、任務及其意義,引導、啟發和鼓勵學生,幫助學生獲得他們所需的知識的策略,幫助他們學會處理問題、適應各種文化和社會環境以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并幫助他們學會獨立思考、控制自己的學習及樹立自信心。另外,電影里的英文對白夾雜著大量的口語、俚語和習慣表達法,更有著文化上的差異,教師的講解對于學生對影視作品的理解顯得尤為重要。英文口語大多是用搭配靈活的詞組,從而來體現細膩的神情或動作,所以關鍵詞匯必須提前挑出講解。同時要注意影視內容或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提前講解,使學生對其情節有一定的掌握,觀看的時候就不會總是關注字幕而丟了精髓。在放映過程中要做口語表達法或文化差異的講解,使學生及時獲得知識印象會更為
深刻。如果教師在使用影視教學手段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參與互動,知識就會得到更好效果的鞏固。觀后的總結講解也將有利于學生對整個放映內容有完整的認識。
2充分發揮“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主觀能動性
建構主義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習者是認知的主體,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習如何進行自我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在改造和重組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信息的意義,并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和加工。語言是一門實踐課,英語能力的獲得不是教出來的,教師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使他們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積極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更有效地實現對知識的建構。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創設環境、開展小組競賽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學生隨時吸取有用的知識,對原有的知識進行重組,創造性地去建構新知識,這將會使學生終生受益。電影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內容介紹,電影觀看,后續活動。內容介紹可以通過利用背景、片名、直觀畫面或視頻、關鍵詞匯甚至是電影人物來介紹主題。鼓勵學生對電影可能包含的內容展開預測和討論。既有助于擴大詞匯量,又可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電影觀看是正確理解故事大意的過程,可以通過提示和提問,提醒學生留意影片中出現的關于語音、語法、習慣表達、文化等各方面知識點,也可以同時訓練學生的聽力和綜合理解能力。后續活動包括臺詞聽寫練習,針對故事情節的問答練習,可以測試學生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情節背景、主人公信息,以及影片中出現的俚語等材料的閱讀練習可以訓練學生泛讀能力;觀后寫作,觀后討論,觀后角色扮演。這樣,只通過一部影片,既可以用來重點操練某一語言項目,以便進一步掌握和鞏固語言知識,又可以對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進行綜合訓練,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3重視“任務”在知識建構中的樞紐作用
“任務”要求學生通過思維過程并由教師控制和調劑這個過程而得到建構知識的結果,其重點在于學習過程而不是預先設定的語言項目。
“任務”在建構主義理論教學模式中是實現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樞紐,教師的教學理念通過任務加以實踐、發展和改進,布置任務必須注重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控力,并通過學生對人的意義自我建構后的不同反應來識別學生不同的認知特點和需求,從而因材施教。比如,電影觀看完畢,如果沒有后期的活動加強所學,不能說是圓滿的教學??措娪安粌H僅是注重情節,還要挖掘語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放映后要留給學生觀后任務,以此對所學加以鞏固和應用。
四、結語
英文電影在英語建構主義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許英文電影永遠不會直接幫助學生通過標準化考試,但電影教學確實有著無可爭辯的優勢,它對于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繼續探索如何更好地運用這種手段進行教學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