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建林 李 穎 湯 泓 等
為了預防控制及有效處理突發傳染病疫情,我們對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長寧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報并處理的突發傳染病疫情進行了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從而為轄區內防疫工作的開展提供相關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本文資料來源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長寧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制科進行調查處置的突發傳染病疫情資料。本文中的突發傳染病疫情是指在一定范圍中、短時間內傳染性疾病突然集中發生的事件。
1.2方法
應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和SPSS 10.0統計軟件。
2結果
2.1時間分布
2003-2007年,共接報并處理了49起突發傳染病疫情,平均每年接報并處理近10起突發疫情。按月份分布來看,每年的3、6、12月是突發疫情高發的時間,分別為8、7和8起,共占全部疫情數的46.94%(圖1)。
2.2地點分布
中小學及幼托機構是突發疫情的多發地,占全部疫情數的71.43%。其中幼兒園、小學、中學依次為9(18.37%)、19(38.78%)、7(14.29%)起。2003年幼兒園突發疫情報告處理數多于小學及中學,2005年后,小學均成為當年突發疫情報告處理數最多的場所。
除學校外,醫院也是突發疫情報告較多的地方,其他場所如敬老院、工地、民居等偶有事件發生(表1)。
2.3人群分布
每次突發疫情罹患人數的中位數為12例。人數最多的一次罹患人數達154人(發生在小學中,為一起流感爆發流行),最少的為1例(為一起不明原因肺炎、不能排除人禽流感可能的病例)。約半數突發疫情的罹患人數在10例以下,罹患人數超過20例的有12起,占24.49%。
2.4疾病種類分布
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16起)、急性食源性疾病(不包括食物中毒)(8起)、流行性感冒(流感快速診斷陽性)(7起)、手足口病(7起)等為主,其余疫情種類還包括可疑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手足口病是托幼機構最常見的傳染病疫情,占2003-2007年托幼機構內疫情數的77.78%(7/9),且全部發生在6-7、11~12月間。
2.5疫情報告及處理
急性食源性疾患等腸道疾病的報告時間均在0~2 d內。而從出現首例呼吸道癥狀病人到報告疫情的時間在1~10 d,中位數為6.1 d。
從首例患者到最后1例患者之間持續的時間,食物中毒均為0~2 d,而流感或上感等呼吸道疫情持續時間較長,最長為18 d,最短為3 d,中位數為6.4 d。
2.6實驗室檢測
在23起呼吸道癥狀為主的疫情中,最終得到實驗室病原學檢測支持的有7起(30.43%);在8起以消化道癥狀為主的疫情中,最終得到實驗室病原學檢測支持的有4起(50.00%)。

3討論
3.1需加強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
本文結果顯示,長寧區的突發疫情和全國的突發疫情流行病學特點相近。張穎等對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中資料的分析發現,2004年全國各類學校共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670起,占全年總事件數的40%,其中發生在學校的傳染病事件占全國傳染病事件的64%左右。本文中發現轄區內各類學校的傳染病事件所占比例更高,提示在城區傳染病管理中,各類學校應成為傳染病管理及預防的重中之重。
從發病時間看,6月及12月是突發疫情較多的2個月份,這可能是由于這2個月正好是學校期末考試前的復習階段,學生負擔較重,加上正處于季節交替時期,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事件時有發生。學生發病后,由于馬上面臨考試,因此帶病堅持的學生為數不少,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疾病的流行及控制的難度。
從疫情的種類來看,呼吸道及消化道傳染病占比例最高,但是呼吸道疫情每年的發生數差異不大,而消化道傳染病的發病數量出現明顯的下降,提示在對中小學的集中供餐、供水進行專項管理后,該類疫情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手足口病作為低年齡段兒童常見的傳染病,是托幼機構中最常見的疫情種類,且發病時間較為集中,提示要在托幼機構中進行針對性的防治工作。
除了常見的學校內集聚性的發熱及腹瀉事件外,在養老院及醫院內發生的院內感染事件也值得我們關注。從疫情報告及處理來看,總體而言,報告均較及時,處理效果也較好,能夠根據疫情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并且在短時間內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3.2需提高實驗室檢測能力
在突發疫情的處理中,碰到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實驗室支持的不足及采樣的問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呼吸道傳染病事件在接到報告時,多數患者已經服藥治療,導致病原體無法檢出;現場流感快診實驗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結果;實驗室病毒檢測能力不足,多起以吐泄為主要表現的突發疫情從臨床表現看與諾瓦克病毒、輪狀病毒等腸道病毒感染相近,在排除了食物中毒可能后,由于缺乏實驗室支持,無法找到病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傳染病防制工作水平提高的一個瓶頸。
總之,在今后突發傳染病疫情的防制工作中,需要根據突發疫情的流行病學特征采取針對性措施,從而更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突發疫情的發生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