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山林
2008年,陜西省決咨委有許多研究成果先后得到了陜西省委、省政府和有關方面的肯定和采納,被譽為黨委、政府的“智囊團”、“外腦”和參謀助手。
回顧2008
2008年,省決咨委針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展開了多方研究,先后提交23份課題研究報告、120份委員咨詢建議、6件地方法規論證意見,并應安康市政府委托提出了《關于安康市月河川道產業帶規劃編制的幾點建議》,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首先,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及時提出了應對危機的對策建議。
我們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送了《關于我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若干建議》。建議我省將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抓緊機遇,利用國家擴大投資規模機會,力爭上一批大項目,辦成幾件大事情,促進陜西再上新臺階。根據這一思路,我們從擴大投資規模、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發展、推進擴權強縣、實施創業就業工程、增加低收入人員補貼等方面提出了八項應對之策。
省委書記趙樂際對所提建議表示肯定。省長袁純清作出重要批示:“此件所提建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請各位政府領導認真一閱,并注意在工作中加以采納。另請發改委、財政廳、農業廳的負責同志閱研。”隨后這一研究成果的許多內容被有關部門制訂政策措施時采納。
許多委員也積極建言獻策,先后就加快重點工程建設、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破解中小企業發展困境、加大對危困產業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得到了領導同志和實際工作部門的積極回應。黨文朗等委員提出的《我省蘋果產業應對國際市場沖擊的對策建議》,經景俊海副省長批示,省商務廳根據建議所提對策,已就擴大濃縮蘋果汁出口問題提出了具體解決意見。
從轉化我省科技優勢的迫切需要出發,尋求做大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突破口
去年初完成了《利用我省科技優勢,將半導體照明發展成為陜西的新型產業》的課題研究報告。分析了我省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優勢和良好基礎,提出力爭在3~5年內將我省半導體照明發展成為一大新型產業,并從建立研發和工程中心、建設國家級產業基地,完善產業鏈條、出臺支持政策、加強推廣應用等方面提出了6條建議。先后有5位省委、省政府領導作出明確批示,予以肯定和支持。
趙樂際書記批示:“這件事意義重大,請責成有關部門認真研究,提出措施,積極扶持,促其發展。”為此省發改委先后提出了我省發展半導體照明產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關于將半導體照明發展成為我省新型產業的意見》,原省信息廳就我省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劃和建立產業聯盟進行了研究論證,西安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就在該園區建立半導體產業基地制訂了規劃和實施方案。目前,項目建設正在加快實施。
趙樂際書記、袁純清省長和景俊海副省長均對《加快陜西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的課題報告作出批示,要求西安高新區就此進行科學的總結和論證,確定好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和路徑,指示省上相關部門協助做好配套落實工作。
尋求陜南突破發展的支撐產業,提出建設陜南新型材料工業基地的建議
針對如何打造可以強力拉動陜南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們提出了《像建設陜北能源化工基地一樣,下工夫建設陜南新型材料工業基地》的課題報告。建議采用現代化的采、選、冶、深加工技術,實施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開發,分三步把陜南建成重要的新型材料工業基地。報告建議培育十大產業,抓好十二個重點項目,強化七條保障措施。
袁純清省長批示:“這個報告所提出的意見很有現實意義,如何開發利用陜南的礦產資源是一篇大文章。我想現在的技術水平以及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是可以解決礦產開發中的環境和生態保護問題的,這樣陜南也就找到了發展的一個支撐點。請以此報告為基礎,由發改委、國土資源廳牽頭對陜南礦產開發利用問題作更深度的研究,形成一個規劃。”副省長趙正永、吳登昌、朱靜芝也分別批示有關部門認真研究落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正式寫入“支持陜南進行礦產資源規模化開采和深度加工,建設新型材料加工和制造基地,為突破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的內容。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編制陜南新型材料發展規劃,制訂支持政策。一批條件成熟的項目已列入發改委規劃,正在加快實施。
為做大陜北農業主導產業,提出在陜北建設全國最大的馬鈴薯基地的研究報告
專題研究了陜北農業的主導產業問題,向省委、省政府建議在陜北建設500萬畝全國最大的馬鈴薯基地,使之成為我省繼渭北蘋果之后的又一聞名全國的綠色農產品品牌。同時提出配套建設:種薯繁育體系、科學種植體系、現代加工體系、市場營銷體系和產業服務體系。
此建議引起了趙樂際書記、袁純清省長、王俠副書記、姚引良副省長的重視,并作出批示,要求“結合農業七大工程規劃,抓好陜北馬鈴薯計劃實施,為全省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目前該市正在制訂建設基地的規劃和有關措施。
為實現關中率先發展的要求,提出關鍵在于壯大縣域經濟的工作思路
就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問題提出了具體建議,尤其對擴權強縣提出了明確意見,獲得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肯定。省政府已決定“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并決定將全省擴權強縣試點在原來15個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
針對我省農業發展中的幾個突出矛盾,分別提出了具體解決對策
第一,為解決原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不適應農村變革后的形勢需要這一突出矛盾,提出了《加快建設我省農業技術推廣新體系》研究報告。省委副書記王俠批示:“……很有見地,切中了我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要害。請省農村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廳、科技廳認真研究,提出加快建設我省農業技術推廣新體系的政策措施。”報告的有關內容,已在省委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實施意見中得到采納。省農業、人事、科技、財政部門正在研究建設農業技術推廣新體系的方案和政策措施。
第二,針對我省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帶、農業用水十分緊缺而又浪費嚴重的問題,提出了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五項措施,報送了《發展節水灌溉是保障農業持續增長的大計》的研究報告。王俠副書記批示:“報告很好。發展節水灌溉對我省至關重要。”并批轉水利廳、農業廳研究辦理。
第三,提出了《我省急需建立豬肉產需平衡的預警機制》的報告,建議制定三套預警方案,并提出不同的調控對策。引起多位領導重視,已指示有關部門就如何建立豬肉產需平衡預警機制進行研究協商,并在生豬生產的指導上采納了報告提出的有關建議。
就民生和社會發展問題分別提出了具體建議
第一,針對我省340多萬農民工的養老和醫療保險問題,提出了按照四條基本原則、分三步走解決的具體方案。袁純清省長、吳登昌副省長均作了批示,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積極作出回應,提出了《陜西省關于農民工養老問題的意見》,上報國家人力資源部,并擬于國家統一辦法出臺后,進一步制訂實施細則。
第二,針對人才市場體系不統一、運作不規范、少數機構存在著違規違法經營等問題,提出了8條對策建議。袁純清省長和趙正永副省長均作出批示,交由新組建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研究解決。
此外,還完成了《關于組織開展新一輪解放思想大討論的意見》《建議把陜南申報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開發陜南豐富水資源,打造五大用水產業》《建立出口貿易與出口產業緊密互動的機制,大力推動我省開放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市場兩手推動,繁榮陜北民間文化》等課題報告。
許多咨詢委員就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紛紛提出建議,省委、省政府領導先后在40篇個人建議上作出62次批示,其中有些建議已不同程度地在有關決策中吸納或付諸實施。張仲良、馬文義、李向國委員聯名提出的《盡快建設漢陰洞河水庫》的建議,經趙樂際書記和趙正永副省長批示之后,省發改委十分重視,已會同安康市有關部門和漢陰縣政府就加快水庫建設前期工作作了具體安排,正在抓緊修編可研報告,編制移民安置規劃,辦理環境影響評價及項目審批工作。周伯光委員提出的《在西安城墻增加古都文化內容》的建議得到省委書記趙樂際、副省長景俊海和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市長陳寶根同志重視,按這幾位領導同志批示精神,西安市城墻管理委員會已正式委托我委就此進行具體策劃。
2009年重點關注的問題
第一,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進一步深化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的對策研究。
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繼續加強應對危機的對策研究,特別對金融危機導致我省能源資源產品價格下跌、企業出口下滑、入境旅游增速趨緩、房地產市場走軟、農民工大量返鄉回流等突出問題,加強深度研究,提出更為有效的解決對策。
要高度關注經濟景氣指數下降對民生造成的影響,對如何緩解我省“三峰疊加”的就業壓力、提高城鄉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改善惠及百姓的各種社會服務事業等問題,及時深入調研,爭取找到新的解決辦法。
要按照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要求,進一步研究新形勢下的“三農”問題,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獻計獻策。
要按照中央關于擴大內需的方針,加強流通消費問題的研究,在培育消費熱點、擴展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環境等方面尋求切實頂用的對策。
第二,面向“十二五”,對關系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開展超前研究
要按照大區域謀劃、大產業構建、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的思路,力求在一些重大問題的研究中取得突破。諸如:在我省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領域,如何啟動一批支撐未來發展的重大項目,打造過百億、上千億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如何利用我省鐵路和公路建設加快、交通樞紐地位增強的有利條件,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推動現代物流等服務業實現大的跨躍?如何更加有效地釋放我省科技方面的發展勢能,在更大范圍培植一批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如何發揮我省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的至高性、唯一性,把西安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進一步做大做亮旅游產業?如何加強三大區域之間的分工合作,建立互動發展機制,放大優勢特色產業交匯融合的乘數效應?如何抓住主要矛盾,破解我省新的瓶頸制約,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