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華

令人難忘的1978年,改革開放號角吹遍了神州大地,同樣激發了呼和浩特這座千年古城的巨大潛能。30多年前,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中灘鄉幾十戶農民與安徽省鳳陽縣農民同時開展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呼和浩特改革開放的序幕。30多年的艱苦努力、30多年的頑強拼搏,如今的呼和浩特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十大城市、中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
進入新世紀以來,呼和浩特市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融入西部大開發熱潮、廣泛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發展質量明顯提高,首府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18億元,人均GDP達到7000美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01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15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21元,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5;38.8;55.7。呼和浩特市經濟增速連續7年位居全國27個省會首府城市之首,年均增長24.3%。與2001年相比,經濟總量由西部11個省會首府城市第8位前移到第4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第7位前移到第4位;人均GDP由第6位前移到第1位,在全國27個省會首府城市中排第4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9位前移到第1位,在全國27個省會首府城市中排第5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第4位前移到第1位,在全國27個省會首府城市中排第9位。
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率先建成服務型經濟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方法是實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呼和浩特市從實際出發,堅持好字優先,發揮首府綜合優勢,促進三次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部的協調融合,著力三大優勢產業體系。一是著力構筑以乳業為核心的現代農牧業體系。經過多年對乳業的扶持發展,大力推進以乳業為核心的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高農牧業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水平。現在,以乳制品加工為核心的現代乳業體系在全國已形成絕對優勢。2007年伊利、蒙牛兩大集團總部銷售收入合計超過400億元,提前進入了世界乳業10強,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呼和浩特市“中國乳都”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下一步要向“世界乳都”邁進。二是著力構筑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為特征的新型工業體系。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在已培育起的乳業、電力、電子信息、生物制藥、冶金化工、機械制造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工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壯大現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產業多元、產業延伸和產業升級,努力培育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工業已進入到工業化后期初始階段。三是著力構筑以金融、物流、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呼和浩特市的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現狀,決定了服務業既是經濟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也是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建設,在引進商業銀行、建設物流園、打造核心商業區和旅游景點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服務業發展層次和水平明顯提高,在自治區已經形成絕對優勢。2007年呼和浩特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618億元,占自治區的比重達到28.9%,占全市GDP的55.7%,成為三次產業發展的領頭羊。現在,呼和浩特市三次產業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作用越來越強,關聯度和關聯面越來越緊和越廣,已形成了交融并進、互動發展的良好態勢。
以人為本建設現代化首府城市,大力提升城市品位
首府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主要是從2001年開始,七年來,他們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首府城市這個總目標,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關于“三年一小變、五年一中變、七年一大變”的要求,不斷完善城市建設思路,深入開展“城市建設年”和“城市管理車”活動,抓住自治區兩個文明建設現場會特別是搶抓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的歷史機遇,高起點、高標準、大手筆推進城市改造建設,大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使首府初步實現了向特大型中心城市的歷史性轉變。一是通過區劃調整,使建成區面積由2001年的83平方公里擴大到159平方公里;二是通過持續大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解決了長期困擾城市發展的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問題,形成了二環路內舒展、便捷、暢通的“八橫八縱八車道”都市交通網,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引黃入呼、集中供熱、天然氣入呼、污水和垃圾處理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重點工程的實施,更是使城市的承載力提高到了新水平。三是通過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以及新市區建設,使城市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觀,改擴建的大召廣場、南湖濕地公園、大青山野生動物園、環城水系、二環路景觀帶等給城市增添了亮點,城市人均綠地面積由2000年不足10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25平方米,大批棚戶區居民徹底告別了“三無”(無自來水、無下水管道、無消防設施)時代,近三年來,已有10萬多棚戶區居民和3萬多“城中村”農民搬入了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廣大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質量在改造中得到了普遍、明顯的提高,充分享受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首府城市建設的成果。四是通過搬遷黨政辦公場所、遷建體育運動中心、文化藝術中心、商務會展中心、打造中山路核心商業區、建設以呼鐵中心站和白塔新機場位核心的物流中心,科學合理地進行城市功能分區,提高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五是通過打造伊斯蘭風情和蒙元文化特色景觀街及成吉思汗大街,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修繕文化古跡,傳承和發展城市歷史文脈,再現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風采,使城市建設的層次品位顯著提高,走出“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設誤區。呼和浩特已相繼入選“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和“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現在,“七年大變”的目標已成為過去,城市建設仍然任重道遠,全市各族干部群眾已積極投身到“十年巨變”的城市建設任務中,建設“一核雙圈”,努力把呼和浩特打造成為內蒙古最大、最好的城市,進入全國一流城市方陣。
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不斷提升首府文化軟實力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圍繞建設民族文化大市的目標,在“以草原文化為底蘊、民族文化為特色、先進文化為方向”的宗旨指導下,著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首府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呼和浩特市憑借“昭君文化節”等節慶活動,打造出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昭君文化節從1999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八屆,不僅實現了“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了獨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草原文化魅力,塑造了草原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展現了呼和浩特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首府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搭建了平臺。昭君文化節已被評為“中國十大節慶活動”之一。以“消夏活動”為龍頭的廣場文化活動,已成為呼和浩特市知名的文化活動品牌。多次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新華廣場榮獲了“全國特色文化廣場”榮譽稱號。市屬3個專業表演團體創作了一批精品劇目,每年都要深入基層演出,年均演出300多場,其中《滿都海》《昭君情緣》等優秀劇目赴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建成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昭君博物院、盛樂古遺址博物館、和碩公主府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碩果累累。呼和浩特市已有二人臺、爬山調、和林縣剪紙等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自治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其中爬山調、和林縣剪紙、土左旗腦閣等6項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為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呼和浩特市摒棄“單極增長”的發展理念,樹立城市與農村一盤棋的思想,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一是以工業經濟園為載體,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托電、盛樂、金山等重點工業園已形成了乳品、電力、生物發酵三大產業基地。在園區經濟的帶動下,旗縣經濟發展迅猛。2007年,除兩個偏遠貧困縣外,其余7個旗縣去年財政收入均超過10億元,其中玉泉區和賽罕區超過20億元,跨入自治區百強旗縣前列。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增強城鎮集聚效應。堅持推進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相結合,不斷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在促進現有城鎮擴容體質的同時,積極規劃、主動融入呼包鄂“金三角”城市群眾建設,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按照“融入型、帶動型、轉移型”的總體規劃,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鎮二、三產業發展,提高城鎮的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使農村富余勞動力能夠遷得出、穩得住,通過減少農民富裕農民。三是在鞏固和提升“中國乳都”的優勢地位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羊肉產業,加大溫室大棚和中棚建設力度,加快發展蔬菜產業,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四是堅持制度建設與增加投入相結合,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管理體制。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人為分割狀態。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為農民逐步轉變為市民創造條件。同時,穩步提高支農惠農支出比重。2000年~2007年,全市城鎮人口由112萬人增加到160萬人,農村人口由97.2萬人減少到68.1萬人,鄉鎮由96個減少到40個,街道辦事處由20個增加到31個,城鎮化率由44%提高到60%。
在此基礎上,呼和浩特市啟動“一核雙圈”戰略,著力打造半小時城鎮經濟圈。通過空間和產業分布上的緊密連接,增強城市核心區示范輻射帶動功能。“一核”就是市四區范圍內的城市核心區。“雙圈”,就是以五個旗縣所在地為節點、以50公里為半徑的半小時經濟圈和城鎮圈。通過交通基礎設施等建設,縮短城市核心區與各旗縣之間的時空距離,提升各旗縣所在地和工業園的發展水平,使其承擔起第二產業特別是現代制造業基地的職能,主動接受中心城區的輻射,形成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立足學有所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首府的教育水平。在全區率先建立“按需擇優”公開招錄教師的機制,累計招聘教師1077名;教育城域網和現代遠程教育衛星教學收視系統覆蓋率達到98%;全面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免費義務教育,近三年累計落實義務教育保障經費17900萬元;市區集中精力改造、擴建、新建了15所中小學,有效緩解了市區中、小學上學難問題。立足病有所醫,積極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高了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堅持不斷完善城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在9個旗縣區全面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合作醫療的人數達到86.7萬人,參合率為90.3%,并啟動開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立足老有所養、貧有所保,加大了社會保障和貧困救助的力度。逐年擴大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標準,將市四區城市居民低保補助標準由人均每月230元提高到260元;在自治區率先實施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有2.3萬名失地農民加入了社會養老保險。同時,切實加大財政投入和社會扶持力度,從2003年到2007年,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0359萬元,改善了16.5萬貧困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逐步實現了穩定脫貧。立足勞有所得,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呼和浩特市大力實施就業再就業和富余勞動力轉移工程,從2003年到2007年,已累計安置下崗失業人員8.9萬人,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或輸出就業15萬人。立足住有所居,構建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把解決低收入群眾住房問題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通過對低保家庭每年核減租金、發放廉租房補貼資金和廉租房建設等措施,切實加大廉租房建設和補貼力度。今年,計劃新建廉租房1000套,將基本解決全市城區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以整體搬遷、建設新小區的方式推進了城中村改造,極大地改善了舊城區居民和失地農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同時,加大公交事業扶持力度,公交車況明顯改善。
提高首府首位度,為區域科學發展及經濟一體化服務
作為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要用足用好首府優勢,深挖各種顯性和隱形資源,進一步促進服務業更全面、更深入的發展。一方面必須不斷擴大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另一方面要更加主動地融入呼包鄂“金三角”經濟區,實現區域內要素互動、優勢互補,共建平臺、共享資源。推動形成區域合作與發展的一體化共贏機制,并借助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推動自身加快發展,成為支撐、引領呼包鄂“金三角”經濟區發展的“引擎”和“主核”,打造區域核心城市。
他們將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推進”的原則,重點在“五大領域”進行突破:一是現代商貿物流業。以提高物流產業的競爭能力和區域物流輻射強度為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現代物流企業,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力爭把呼和浩特建設成為面向歐洲、俄、蒙的國際物流關鍵節點城市和我國北方地區承東啟西具有擴張能力并充滿活力的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發揮首府城市人流、物流多的優勢,推進區域間商貿消費品市場一體化,實現“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二是旅游會展業。依托歷史文化名城、草原都市等“城市名片”,加快發展旅游業,努力構建輻射全區、影響北方、具有較高水平的旅游會展中心。三是金融保險業。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資源,形成多層次的地方資本市場體系,努力把首府建設成為自治區的金融服務中心。四是信息服務業。圍繞“數字呼和浩特”建設,充分發揮首府“人才高地”的優勢,把信息服務和科技研發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打造具有領先地位的區域信息服務中心。要建立完善公共技術平臺、融資平臺及其他領域的合作機制,推進區域各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五是其他發展潛力大的服務行業。把文化傳媒、房地產、社區服務、教育衛生等市場需求潛力大的服務行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加以大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