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勵
今后,產業西進速度必將加快,沿海產業向西部轉移,尤其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將會越來越成為產業轉移的重點,產業西進必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不斷地進行,這是中國進行產業結構優化的必然途徑與結果。
國家為應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出臺了擴大內需、保增長、促消費政策,而在金融風暴下,中國的產業西進到底進行到了什么層面?在這場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將會出現一些什么樣的問題?它對國民經濟發展到底會產生哪些影響?怎樣才能加速推進產業西進,進一步促進西部大開發?
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姚慧琴教授。
西進,大勢所趨
記者:2009年,國內的產業轉移和產業西進總體將會呈現什么樣的特點?
姚慧琴:2009年1月13日,國家發改委會同商務部聯合發布《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08年修訂)》,進一步擴大了西部對外開放的范圍和領域。這是國家又一次出臺的有利于西部發展的政策,并反映了決策層在金融危機下,決定調整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信息。
其緊跟的效應,對于西部來說,最明顯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西部要忙于迎接產業西進。未來,國內產業加速西進,這是大勢所趨。
2009年國內的產業轉移,受國際產業轉移結構性調整的影響,依然呈現東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中西部轉移、綠地投資向兼并收購轉移的態勢。
實際上,自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繼續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增加西部大開發投資”等促進東西部產業轉移政策,已經被列為每年的主要經濟工作之一,所以,這幾年國家各部委一直都在積極探索加快東西部產業轉移的步伐。
目前,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已經漸成氣候。近年來,東部發達地區資本相對飽和,本地市場難于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資源、勞動力成本、環境、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資本向外擴張的需求逐漸強烈,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地區大批產業,幾年前就已開始梯度向中西部轉移,尤其是在2008金融危機后。
例如上海因申辦世博會成功,計劃在2010年前將數千家企業外遷,一批傳統產業將退出上海。而從西部來看,產業轉移的加速現象表現尤為明顯。以陜西為例,省會西安市實際引進內外資均實現一年翻番,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從起步到2.5億元用了20年時間,而從2.5億元到5.7億元僅用了3年。
問題,實實在在
記者:目前,國內在產業轉移和產業西進過程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姚慧琴:從東部地區看,雖然都對產業升級有所意識,但在金融危機下,也有一些產業在轉移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顧慮,積極性不是很高。在這些企業看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貢獻已經很小,在明白需要加快促進產業升級的同時,又十分擔心產業一旦被轉走,當地稅收將會減少,尤其擔心大量產業轉走后,其替代產業假若跟不上,產業升級就會出現緩慢發展,后果也許會難預料,這實際上是片面保守的思想。
但他們對引進和發展新技術、資金含量高的產業興趣很高,同時又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又舍不得放棄,其原因,還是政府的主動引導作用力度不夠。
從西部地區看,雖然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愿望強烈,但在產業發展環境方面,和東部地區相比還有實實在在的差距。
記者:這些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姚慧琴: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西部基礎設施條件雖然改善了,但因區位特殊,交通等物流成本還比較高,對發展勞動密集型特別是一些利潤空間小的企業有一定的約束。
二是產業配套能力弱。如四川長虹這樣的大型企業,每年采購量達上百億元,而其中90%以上來自外地,包括一些低端零部件都需要到外地采購,原因是當地現有的工業產業關聯度低,未形成產業鏈,這對于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勢必造成不利影響。
三是西部產業發展的軟環境,目前依然是改善程度不夠。例如行政效率較低、服務意識不強、審批程序繁瑣、政府有失誠信等問題,都使企業運營成本加大,也必定會阻礙企業的快速發展。
從國家層面來看,目前還缺乏分類指導和調控各地區發展的政策,宏觀引導力度不夠,西部吸引產業轉移缺乏政策優勢。由于國家產業政策區域差異不大,加上優惠政策區域落差小,對處于全國對外開放的末端、產業水平低的西部地區,和已有一定積累的東部地區相比,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得到的政策支持還很少。
之所以國家的宏觀政策引導力度不夠,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部門專門抓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工作;在統籌區域發展過程中,對產業西進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方面,在政策安排上還缺乏通盤的考慮。
動機,三大利導
記者:現階段,產業西進的企業類型主要有哪些?這些企業為什么要轉移?
姚慧琴:當前,在東部產業西進的領域中,表現在非公有制企業方面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食品、能源、水泥等傳統行業。這些轉移的企業,主要動機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著眼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這是緩解東部資源“瓶頸”制約的有效辦法,且利用西部豐富的要素資源發展比較迅速。比如浙江一些企業轉移到新疆搞紡織業、到青海開發鹽湖資源等都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二是看中了西部的市場份額。東部一些實力較強企業實施“銷地產”戰略,以市場拉動產業發展,比如產業西進中的一些服裝、食品企業就表現出這樣的動機。
三是政策導向。如為了環保需要,東部將污染企業搬離當地,利用政府招商等政策引導企業到西部發展。當前,這些產業轉移的方式,主要是到西部獨資、合資辦企業,也有承包、兼并、收購西部的企業,利用原有的設備設立生產基地。產業轉移到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水陸交通便捷、有一定產業基礎或市場環境的地區。例如,陜西銅川原本就是一個水泥產業基地,在這次轉移中,就有浙江一家民營企業看中了該地的交通、資源優勢,收購、兼并了當地幾家水泥企業,建立起了“聲威”這樣的新的大型水泥企業。
差異,各有重點
記者:對于珠三角和長三角這兩個區域,產業轉移過程中呈現出什么不同的特點?未來又將有什么樣的不同發展趨勢?
姚慧琴:從我國各地區產業轉移的情況看,最初從國外轉移到我國內地的產業,大多集中在珠三角區域。后來隨著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興起,珠三角一些技術含量高的制造業需要向這些地方轉移。
同時,隨著土地、勞動力、能源等方面成本的上升與環境的惡化,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也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于是,近幾年大量產業開始向中西部遞進。
珠三角今后產業調整的重點是“重化”取向,重工業將主要分布在東西兩翼的沿海帶,而山區已成為當前珠三角產業梯次轉移、低成本擴張的主戰場,廣東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而向華南和“泛珠三角”延伸,長三角地區的主要著眼點是蘇北和安徽,并逐漸向河南、山西、陜西等省進行產業轉移。
同時,跳躍式“點對點”的產業轉移的情況也比較多,浙商在這方面就比較活躍,如浙江紡織業由于西進到了新疆,也帶動了當地房地產、制造業的發展。
未來,持續進行
記者:在產業西進的過程中,企業投資者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姚慧琴:首先,轉移出去的產業是否與承接地的產業規劃一致。一般來說,西部地區對產業的限制比東部沿海地區少,但這并不是說西部對所有的產業都可以隨便接受。
其次,轉移不僅僅是搬個地方這樣簡單。退出一個地區、進入一個地區都面臨著壁壘,都需要付出成本。企業在轉移之前,應充分調研承接地點,細心研究是否能為產業轉移節省成本。
再次,人力資源。這個通常是承接地作為優勢為轉移企業提供的。企業在轉移過程中,對高層的影響最為明顯。不少企業因為搬遷而出現大量高層離職而不得不重新招募人員,這會為企業帶來諸多問題。轉移企業通常會發現,要么是招不到有能力的高層管理人員,要么是原來企業已經習慣的人力資源方式不再適合新的人群,這樣企業就面臨不得不自行慢慢調整的問題。
最后,政府公關。一般企業都已經與原所在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而搬遷后,由于各地政府的不同,這些新關系需要以新的規則去重新建立,這通常也會給企業帶來比較大的工作量。
記者:進入2009年以及未來,國內產業西進的發展會呈現什么樣的趨勢?
姚慧琴:今后,無需置疑,產業西進速度必將加快,沿海產業向西部轉移,尤其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會越來越成為產業轉移的重點,產業西進必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不斷地進行,這是中國進行產業結構優化的必然途徑與結果。
同時,產業西進的結果并不會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使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產生“空心化”,或使西部地區“重蹈東部沿海地區環境污染的覆轍”。這是因為隨著各地對產業西進的深入了解,以及各項問題研究的加速,還有中央對招商引資管理的加強,西部地區必將會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前人的經驗而避免教訓。
因此,新一輪的產業西進和產業轉移對整個中國來說,是一次全面的產業結構性提升與優化,也是一次全國性的資源的高效配置的升華。未來的產業西進,將對西部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的提高,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