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起源于歐洲,上世紀90年代初在歐美興起,目前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國際上普遍認可的是CSR理念: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包括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社區和對環境的責任,是現在西方社會在對企業進行行業評估時已經使用的一項重要指標。企業社會責任超越了以往企業只對股東負責的范疇,強調除股東外也應考慮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具體來說,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經濟責任
作為一個企業來講,要盡到自己的經濟責任,因為任何企業都是投入產出系統,它的運營要消耗各種自然資源。企業要提高自己的利潤率,創造更多的財富。企業采取不同的方式運營,提高運作效率,實現最佳化運營,使其利潤最大化。企業要不斷做強做大,努力向世界級企業邁進,就是盡自己的經濟責任。反之如果一個企業投入產出比例低下,盲目追求發展,不考慮自身能力,導致企業表面的繁榮,甚至崩潰,或者不思進取,原地踏步,這些都屬于沒有盡到自己的經濟責任。具體來說評價經濟責任的指標有傳統的收益衡量指標,剩余收益組成指標,現金流量指標,凈資產利潤率指標,速動比率指標,總資產報酬率指標等等。
法律責任
企業要健康良好的發展,就應該按照政府的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經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據、照章納稅,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與義務,并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預和監督,堅決杜絕違犯法律的事,就是盡自己的法律責任。反之如果一個企業不按照政府的有關法律、法規辦事,偷稅漏稅,參與各種違犯法律的事,政府規定的各種責任與義務也置之不理,這些都屬于沒有盡到自己的法律責任。評價企業法律責任的指標有小時工資率、工資支付率、法定福利支付率、社保提取率、社保支付率、資產納稅率、稅款上繳率等。
環境責任
企業是實施循環經濟的主體,是體現循環經濟效益最直接的個體,是循環經濟建設的基礎。環境保護要以低消耗的生產體系、適度消費的生活體系、持續循環的資源環境體系、穩定高效的經濟體系、不斷創新的技術體系,以及更加開放的國際經濟合作體系為基礎。循環經濟實際上是物質和能量的梯次、閉合式循環的流動型經濟,表現為低能耗、無污染、零排放;在生產過程中要求企業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將資源視為有價的生產成本,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生產經營活動,避免外部不經濟性,使企業主體真正承擔起社會環境責任。反之,如果企業表現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導致外部不經濟,這就是企業沒有盡到自己的環境責任。環境責任的評價指標有單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單位收入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量、材料用廢率、環保投資率等等。
道德責任
企業應該努力提高員工的待遇水平,尊重和關心企業員工,為員工提供一個合適的心理環境,使員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圍中發現自身的價值,在創造的熱情中開發出更大的工作潛能。企業還應該對消費者負責,不做假冒違劣產品,不欺瞞消費者。除此以外,企業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還應積極參與和支持社會的公益事業、慈善事業和教育事業;積極服務于所在的社區,為社區的公共事務做出貢獻,這就是盡自己的道德責任。反之企業不顧員工的感受,過度的剝削員工,欺瞞消費者,對各種公益事業置之不理,就是企業沒有盡到自己的道德責任。道德責任的評價指標則是員工人均年教育經費、單位員工利潤、單位員工利潤增長率、就業貢獻率、捐贈收入比率等等。
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狀況
我國學者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研究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的。高巍(1994)認為企業在追逐利潤、謀求自我生存與發展的同時,還要維護社會和公眾利益,承擔社會發展的責任,如繳納稅金的責任、保護環境的責任和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等。李鴻貴(1995)認為CSR是指企業在組織生產過程中應以積極負責的態度,盡量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標準,并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個體應包括對消費者的責任、對股東的責任、對國家及主管部門的責任三個方面。張蘭霞(1999)認為,CSR是指企業為所處社會的福利而必須關心的道義上的責任。陳炳富、周祖城(2000)認為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應承擔的,以利益相關者為對象,包含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在內的一種綜合責任。狹義的CSR主要是指道德責任。鄭孟狀、潘霞蓉(2003)認為CSR是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
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狀況
國外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理論可上溯到上個世紀初,但真正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則是最近幾十年的事。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德·德魯克(1974)認為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領域是企業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另一個領域則是社會本身所具有的問題。里基·格里芬(1989)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在提高本身利潤的同時,對保護和增加整個社會福利方面所承擔的責任。斯蒂芬·羅賓斯(1991)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超過法律和經濟要求的、企業為謀求對社會有利的長遠目標所承擔的責任。他還區分了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兩個概念。一個企業只要履行了經濟和法律責任,就算履行了社會義務。而社會責任則是在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加了一個道德責任,它要求企業分清是非并遵守基本的道德準則。哈羅德·孔茨(1993)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認真地考慮公司的一舉一動對社會的影響。
上市公司是現代公司制企業的典型形式,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提出始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最早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近些年來廣為流行,連《財富》和《福布斯》這樣的雜志在企業排名評比時都上了“社會責任”標準,可見西方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中國各界要求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呼聲不斷。其動因要追溯到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恐慌、“民工荒”、特大礦難事故以及嚴重的環境污染等等,這一切問題的曝光更顯示出中國政府極力倡導的科學發展觀之迫切,要構建和諧社會首先就要抑制這些社會發展的“不和諧音”。企業家冒著巨大的風險投資并且辛苦經營絕不是為了爭做現代社會的活雷鋒,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盈利。早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就對企業責任進行了頗具代表性的描述:企業的責任就是使利潤最大化。
雖然弗氏理論在上世紀70年代的西方國家已經失去了其統治地位,但就目前來說,中國的很多企業家仍然將其奉為企業經營的行動指南,甚至認為社會責任是企業的咒語,他們把企業營利與企業社會責任對立起來,逐利的心態使二者之間形成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另一個讓企業產生抗拒心理原因是“新貿易壁壘說”。一些輿論評價企業社會責任及其認證標準是發達國家繼反傾銷、綠色壁壘之后,針對發展中國家發起的新型貿易壁壘。一些專家也警告說,SA8000是社會良知對資本權力進行的一種制約,但極易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工具。
耐克、沃爾瑪、家樂福、麥當勞等跨國公司為了避免品牌形象受影響,紛紛要求其產品配套企業、合作企業遵守企業社會責任守則,并且這些跨國公司、零售集團已經開始在深圳、東莞、莆田等地設立勞工監督部門。處于全球供應鏈中的中國外向型企業首先遭遇了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發難”,越來越多的企業深有體會:以前不降低成本,可能失去訂單;而現在以犧牲社會責任去過度降低成本,同樣也可能失去訂單。
企業經營者和管理人員無視員工的工作條件和安全保障,一味地壓低勞動力價格,延長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力成本,職工的權益受到不應有的傷害和影響,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勞動力嚴重地供大于求,支撐我國工業主體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勞動力資源素質要求又比較低,這就形成了我國在經濟發展中的“強資本”和“弱勞動”現象,企業可以用低廉的價格、惡劣的條件招收到工人,而工人很難提出自己的民主訴求,更不用說什么保障了。
200多年的企業管理史告訴我們,隨著對“人”的認識,從“經濟人”、“社會人”、“復合人”到“自我價值實現人”的不斷深化,企業管理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行為管理,已發展到文化管理階段,要求“以人為本”管理成為潮流。企業社會責任正是這一潮流的體現,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無疑是我國企業健康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