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給寶寶就要最好的”,這句在德國廣泛流行的廣告語,正是目前德國嬰童用品市場的真實寫照。它成為經濟危機下少有的幾個不受影響的“陽光產業”之一。
每月平均花費300歐元
家住柏林的奧爾弗、克勞迪婭夫婦有一個8個月的寶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夫妻倆直言不諱地說,寶寶給家庭增添了負擔,但更多的是甜蜜。小寶寶羅尼的消費在德國很典型。“每月要300到500歐元。”克勞迪婭說。最主要的是奶粉等嬰兒食品,每月超過100歐元;尿布、服裝花費也不少,每月得80歐元;玩具當然不可缺,每月平均得花30歐元;而護膚、清潔用品也要30歐元;買幼教書籍每月花40歐元;其他各種用品也得100歐元左右。克勞迪婭、奧爾弗每人每月吃穿用方面的開銷還沒有孩子大。
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嬰兒用品經濟學家克萊門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嬰童用品市場2008年超過100億歐元,而且每年都以近6%的速度增長。這個市場主要包括食品、服裝、玩具、幼教書籍、護膚用品等幾大類。其中食品最多,有奶類、蔬菜、營養食品等。去年德國嬰童食品銷售額達6億歐元。德國嬰童護膚用品市場去年銷售達4億歐元左右。
食品問題最多
克萊門特認為,嬰童用品市場良好,主要原因有幾個:一是2007年以來德國出生率上升大大刺激了這類產品的銷售。其次,為人父母者日益關注幼兒食品和用品的安全,更喜歡買高質量的產品。德國消費者協會的嬰童用品專家伊利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質量和安全已成為家長購買嬰童產品最重視的方面,目前問題最多的是嬰兒食品。
2002年1月,德國嬰兒食品生產商Hipp在原料中發現除草醚,很多嬰兒留下后遺癥。之后,德國加強了法律監管。德國著名奶粉生產商貝希特嘎德訥營養食品廠負責人卡特伊告訴記者,現在所有嬰幼兒配方奶粉均采用電子標簽芯片全程管理,通過每罐奶粉的芯片,可準確了解該罐奶粉的產地、牧場、工廠、生產線、生產時間等信息,有效保證了食品安全。德國奶粉還必須通過德國衛生部門的檢測。德國消費者保護與食品安全監察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嬰幼兒食品100%達標,87%的嬰兒食品樣品沒有檢出農藥殘留物。
不過,德國嬰童品牌在國外仍有不少問題。如幾年前,德國嬰兒食品公司“胡瑪納”在以色列銷售的嬰兒豆奶粉被發現維生素B1含量太少。德國NUK嬰兒爽身粉近日在中國被曝含有一級致癌物質石棉。
對怎么選安全的嬰兒用品,有一個3歲和一個5歲孩子的母親卡特琳很有經驗,她說自己選用優質品牌,特別是有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產品。同時,多看一些測試雜志、產品說明等以了解情況。
有機食品日漸走俏
克萊門特認為,未來的嬰童市場仍將不斷增長。主要有以下幾大趨勢:各類有機食品將更受歡迎。如很多嬰兒食品都開始采用有機蔬菜或水果,盡管價格比一般嬰兒食品高出20%—30%,但還是銷路很好。其次,產品更加專業化,更多使用新技術。第三,生產商也早已認識到許多成年人是嬰幼兒護理用品的常規用戶。因為他們喜愛嬰幼兒護理用品的特別配方,同時也表明他們忠實于從孩童時就使用的品牌。所以,“家庭共用型”嬰童產品今后也將受青睞。此外,粗加工組合式產品也很有前景。▲
環球時報200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