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何聰芬 董銀卯
近年來,化妝品購買人群快速增加,消費者愈發關注皮膚敏感和因皮膚敏感引發的相關皮膚問題,該領域也成為化妝品行業和醫學行業研究的熱點,引起國內外眾多化妝品公司和科研工作者的極大興趣。
法國Biometrics and Epidemiology Department CE.中心的Guinot C., Malvy D.和Mauger E.三位博士對18,780名(男:n=10,462;女:n=8,318)消費者進行了一項“自我報告皮膚敏感度”的調查,調查人們在過去一年間的過敏經歷。結果表明, 61%女性和32%男性自我報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膚。按照發病癥狀的多少,研究人員將皮膚敏感分為三種主要模式:模式Ⅰ(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與血管反應相關的顏面潮紅)、模式Ⅱ(對特定環境條件產生的皮膚反應,如光敏感)、模式Ⅲ(接觸性皮炎,接觸某種物質后出現皮膚反應)。在同年齡組中,女性發生模式Ⅰ、Ⅱ、Ⅲ的幾率(分別為78%,72%和58%)明顯高于男性(分別為56%,48%和28%)。
面部毛細血管擴張、光敏感、化妝品接觸性皮炎被認為是皮膚敏感癥狀的三種主要表征,是敏感人群關注的主要訴求點。
1.三種敏感肌膚問題的發病機理介紹
1.1面部毛細血管擴張
面部毛細血管擴張,俗稱面部紅血絲,是由毛細血管壁彈性降低,脆性增強,導致血管持續性不均勻的擴張甚至破裂,面部皮膚泛紅,肉眼可見擴張的毛細血管,常伴有紅色或紫紅色斑狀、點狀、線狀或星狀損害的現象。
1.1.1 常見病因及發病機理
形成面部紅血絲的原因復雜多樣,大體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毛細血管擴張常有家族史,屬遺傳所致。敏感肌膚常遇到的是繼發性毛細血管擴張,主要病因有以下幾種:
①化學因素刺激性擴張:在化學、過敏等病理因素損傷組織細胞時,溶酶體膜易破裂,釋放出多種水解酶和致炎因子,引起一系列炎性病理變化。水解酶釋放可產生細胞自溶,并可損傷其他組織細胞;組織蛋白酶釋放能造成炎癥組織損傷,分解破壞毛細血管的基底膜,使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肽酶的釋放可促進緩激肽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擴張,并引起疼痛;通透因子的釋放可直接迅速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肥大細胞溶解因子(又稱組織胺釋放因子)的釋放能促進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并通過組織胺擴張毛細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趨化因子的釋放能吸引單核細胞向炎癥區域移動,造成白細胞聚集浸潤。
②物理因素刺激性擴張:長期在野外工作,遭風吹,紫外線照射、高溫、凍瘡的刺激使毛細血管的耐受性超過正常范圍,引起毛細血管擴張破裂,造成面色紅或紫紅色。當外界溫度明顯變化時,通過收縮和擴張毛細血管,以控制血流量來調節體溫。當溫度驟變,超出了它的耐受范圍,也會引起了毛細血管擴張。
③高原性氣候性擴張:當機體由于高原缺氧引起血液粘度增高,紅細胞數量增多,紅細胞聚集加強,紅細胞硬度增加變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加強使血小板聚集及pH值變化,影響血液粘度和臨界毛細血管半徑。其中血小板的聚集體的形成可明顯增加微血流阻力,甚至可造成微血管堵塞。血液粘度增加,臨界微血管半徑增多,使微血流阻力增加,微血流淤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
此外激素依賴性、局部或全身疾病的并發均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但兩者為醫學上常見,在化妝品領域防治的難度較大。

1.2紫外線誘導皮膚過敏
對人類皮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UVA和UVB的綜合作用。大劑量接受紫外線照射可引起皮膚曬傷、曬黑、皮膚光敏反應甚至皮膚癌等皮膚過敏損傷。
1.2.1 常見病因及發病機理
皮膚日曬紅斑是日光引起皮膚光生物學損害的常見表現,主要由UVB 所致。從組織學的角度來看,紫外線紅斑的本質是一種急性光毒性炎癥反應,其中真皮內血管反應是產生紅斑的基礎。實驗觀察表明,紫外線照射后出現紅斑的早期,真皮乳頭層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內細胞成分增加,內皮間隙增寬,結果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細胞游出,液體滲出。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毛細血管內皮損傷,血管周圍出現淋巴細胞及多形核細胞浸潤等炎癥反應。同時表皮基底層可出現液化變性,棘細胞層部分細胞可表現為胞質均勻一致,嗜酸性染色、核皺縮、深染,即所謂“曬傷細胞”。 這種變性細胞周圍可有海綿樣水腫,空泡形成,并伴有炎性細胞浸潤。
皮膚日曬紅斑的影響因素主要與患者的皮膚類型、照射的部位和膚色、生理和病理因素有關,此外與紫外線照射的強度或劑量、紫外線的波長等外在因素也有一定的關系。
①皮膚類型:按照皮膚對紫外線照射的反應性,將人類皮膚分為6型:Ⅰ型皮膚日曬后極易出現紅斑而不出現黑化;隨著皮膚類型的增加皮膚發生紅斑反應的能力逐漸減弱,黑化能力則逐漸增強;至Ⅵ型皮膚時皮膚的紅斑反應消失,即日曬后不發生紅斑而僅表現為重度黑化。 皮膚的上述不同反應說明了人類皮膚在發生日曬紅斑方面的能力差異,這種差異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
②照射部位和膚色:人體不同部位的皮膚對日曬紅斑的敏感性存在差異。一般而言,軀干部皮膚敏感性高于四肢,上肢皮膚敏感性高于下肢,肢體屈側皮膚敏感性高于伸側,頭、面、頸部及手、足部位對紫外線最不敏感。如以軀干部皮膚敏感性為100%作標準,人體其他部位皮膚對照射的敏感性為:胸背部100%,上肢50%-75%,下肢25%-50%,面、頸部25%-50%,手、足背部25%。
膚色深淺對皮膚的日曬紅斑反應性也有一定影響。皮膚的顏色主要由表皮中黑素小體的含量及色澤所決定,黑素小體可吸收紫外線以減輕其對深層組織的輻射損傷,從而影響日曬紅斑的形成。經常日曬不僅可使膚色變黑,也可以形成對紫外線的耐受性,使皮膚對日曬紅斑的反應性降低。
③生理及病理因素:老年人對紫外線的紅斑反應降低,老化皮膚的血管及細胞成分均減少,從而紅斑反應減弱;女性在月經期和妊娠期對紫外線敏感性升高,產后則明顯降低;多種系統性疾病和皮膚病及接觸外源性光感性物質可明顯影響皮膚對紫外線照射的敏感性。
④外在因素:在特定條件下,人體皮膚接受紫外線照射后出現肉眼可辨的最弱紅斑需要一定的照射劑量,即皮膚紅斑閾值,通常稱之為最小紅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依照射劑量的大小,皮膚可出現從微弱潮紅到紅斑、水腫,甚至出現水皰等不同反應。不同波長的紫外線照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紅斑效應。UVC引起的皮膚紅斑呈粉紅色,紅斑反應強度并不隨照射劑量增加而明顯增大;UVB引起的紅斑呈鮮紅色,隨照射劑量增加其紅斑反應迅速加劇,其中在波長289nm處皮膚紅斑和紫外線劑量有較好的線性關系;UVA引起的紅斑呈深紅色,其情況類似UVC,即照射劑量與紅斑反應呈非線性關系。
1.3化妝品接觸性皮炎
化妝品接觸性皮炎是皮膚與化妝品接觸后誘發的急慢性皮膚炎癥反應。我國衛生部確定的五家皮膚病診斷機構2003和2004年統計數據顯示,接觸性皮炎在六大類化妝品皮膚病中最為常見,兩年的發病率分別占化妝品皮膚病總發病率的82.6%和93.3%。
1.3.1 常見病因及發病機理
根據發病機制的不同通常將其分為兩大類,分別是變應性接觸性皮炎和刺激性接觸性皮炎。
①變應性接觸性皮炎(ACD):是由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介導的抗原特異性皮膚過敏反應,以抗原刺激后局部皮膚出現一系列的皮膚炎癥細胞浸潤、炎癥介質釋放為特征,屬于遲發IV型變態反應。其本質是抗原在已致敏個體身上引起的遲發型變態反應,其發生機制如圖1所示。變應性接觸性皮炎可分為致敏(誘導)期和激發期兩個時期。
②刺激性接觸性皮炎(ICD):指正常皮膚接觸刺激而引起的組織細胞損傷。ICD形態變化廣泛,在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皮膚紅斑、水腫、脫屑和角質形成細胞囊泡化樣變;在慢性期主要表現為皮膚裂隙、苔蘚化和角質化過度。通常認為,只要接觸物的刺激強度超過皮膚耐受閾值,任何人均可發病。
與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相比,ICD缺乏半抗原特異性T淋巴細胞。刺激物的主要目標是針對角質層的屏障功能。角質層類脂物屏障的損傷與角質細胞黏合力喪失以及因表皮水分缺失引起的脫屑有關。ICD發生時經常伴有皮膚基礎生物物理指標的改變,包括電容值的降低,經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的增加,pH值增高并伴有皮質水平下降。

2. 抗敏抗刺激的市場現狀
2.1中國化妝品的銷售現狀
在中國國家統計局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08》顯示,中國的化妝品類銷售總額從2006年的558.8億元上升到2007年 的710.9億元,增長幅度高達到27.3%,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其它行業,其中,植物類藥妝的銷售額從2006年的41.9億元猛增到85.3億元,增幅高103.6%。同比化妝品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指數(上年=100)從99.8增至100.2,同期國內總指數分別為101.0和103.8,均高于化妝品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指數。這一數據表明在化妝品總銷售額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化妝品的零售價并沒有明顯增長,說明國內購買人群的在快速增加。
2.2 抗敏化妝品的市場現狀
2008年9月到11月期間,北京工商大學植物資源研究開發重點實驗室對目前中國抗敏抗刺激化妝品的市場現狀進行了調查。此次抗敏抗刺激化妝品的市場調查共調查化妝品集團公司27家,一線護膚品牌77個,其集團公司分布情況見列表所示。
此次調查發現,除個別彩妝品牌外,所有護膚品牌均推出針對敏感肌膚的產品,并且數量和類型均在增加,表明敏感肌膚市場正受到廠商的普遍重視。
國外品牌,如雅漾、理膚泉、薇姿等專業品牌產品線相對成熟,產品數量較多;國內的佰草集憑借其“中草藥個人護理專家”的差異化品牌形象,在洋品牌充斥的高端化妝品市場,逐漸成為一朵奇葩。但其余品牌針對敏感類皮膚的抗敏抗刺激產品相對數量不多。
筆者認為主要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如下:
其一、易敏人群的相對數量較少,真正有迫切抗敏需求的人群相對數量依然較少。但化妝品的安全性在國內外逐漸受到消費者的嚴重關切,隨著環境的惡化以及消費者對其自身安全性的重視,抗敏抗刺激化妝品的需求在近一兩年必將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
其二、真正有效果的添加劑較少。功效添加劑是化妝品功能的基礎,此次調查發現市場上主流抗敏產品添加劑主要集中在洋甘菊、甘草、Ve、紅花油、馬齒莧、蘆薈、紅景天提取物等及少數添加劑上,其他添加劑更多集中在皮膚修復保養方面。功效性添加劑的缺少嚴重制約了產品的開發。
2.3 植物抗敏添加劑的市場現狀
植物資源(包括中草藥)是我國的傳統藥品原料來源,符合未來市場對化妝品天然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中國中醫藥對植物的開發和利用世界領先,深層挖掘利用這一寶藏,開發研制出符合現代生活理念的系列化妝品,具有極大的市場。據統計,“植物(包括中草藥)配方系類產品”已成為化妝品市場的主流,其市場份額超過400億元。
以歐萊雅和資生堂為首的國際品牌也紛紛在國內尋求合作,希望在中國能找到針對敏感人群合適的植物和添加劑。開發含有獨特功效的植物資源活性物質添加到化妝品中,研制天然抗敏化妝品已成為化妝品行業發展最活躍的主題之一。
目前在化妝品中應用的具有抗敏功效的植物添加劑,包括馬齒莧、洋甘菊、黃芩苷、藍薊油等在內,市場上約有20余種。
2.3.1 馬齒莧
馬齒莧中含有豐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氨基酸,對血管平滑肌有收縮作用,并且此種收縮作用兼有中樞性及末梢性,可以起舒緩皮膚和抑制因干燥引起的皮膚搔癢的作用。還具有防止皮膚干燥、老化,增加皮膚的舒適度以及清除自由基等性能。
馬齒莧提取物在化妝品中具有抗敏、抗炎消炎和抗外界對皮膚的各種刺激作用,還有祛痘功能。特別對長期使用激素類化妝品產生的皮膚過敏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馬齒莧提取液適用于各種化妝品中,可添加到洗面奶、沐浴露、膏霜、乳液和喱中,也可添加到各種護發品中(在護發品中有抗頭皮屑功能)。
韓國的新生活推出了添加馬齒莧為主要功效成分的美之嬌系列化妝品,其中美之嬌倍護防曬噴霧是一種以噴霧形式賦予皮膚防曬的產品,其中含有的Ve成分、茶葉、桑根皮、馬齒莧等植物提取物可保護敏感肌膚,對皮膚的刺激小、使用感舒適、同時賦予皮膚出色的保濕和舒緩效果。國內的北京同仁堂和佰草集均有為馬齒莧為功效原料的敏感肌膚護理品。
2.3.2 洋甘菊
洋甘菊抗敏成分主要為藍香煙油,其具有非常好的抗過敏作用,可以改善血管破裂現象,有效修復血管,恢復與增強血管彈性,改善肌膚對冷熱刺激的敏感度,舒緩肌膚過敏度,為肌膚提供天然的保護屏障,有效修護皮膚受阻角質層,幫助角質層增長。
日本的資生堂推出洋甘菊?安妮抗敏修復系列產品,產品宣稱含有茶樹精華和洋甘菊精華等,對敏感肌膚具有極好的防護效果;碧柔公司推出BR專業護理6件套。該套產品富含洋甘菊提取液、絲氨酸、亞麻油酸、修護因子等主要成分,適合敏感及換膚后脆弱、受損性肌膚。柔和舒緩,補水保濕,激發細胞蛋白質升生化合成,能重建皮膚免疫系統,改善肌膚紅腫、敏感癥狀,令肌膚恢復健康。此外蘭蔻、歐萊雅、BE等國際品牌均有以洋甘菊為主要功效成分的產品面市。

2.3.3 黃芩苷
在研究小鼠同種皮膚瘙癢反應實驗中,黃芩苷對Ⅰ、Ⅱ和Ⅳ型過敏反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同時對小鼠瘙癢反應亦有明顯抑制作用,表明黃芩苷對瘙癢癥狀有抑制作用。實驗還證明黃芩可抑制組織胺引起的豚鼠離體回腸收縮,表明該藥具有拮抗組織胺的作用,有明顯的抗過敏效果。此外黃芩還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反應,表明該藥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黃芩苷在化妝品中的應用局限在國內以中藥配方為指導的化妝品上,多數都為本土品牌,國際大公司中只有極少數推出過黃芩化妝品,國內也由于各方面的制約,未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
2.3.4 藍薊油
藍薊油,富含Omega3及Omega6油脂酸,促進細胞再生,作用于炎癥,可恢復細胞膜的流動性,使得細胞間交換更加通暢,使皮膚保持彈性與緊致。藍薊油是目前已知的唯一適用于敏感肌膚的抗衰老成分。
藍薊油是非常優秀的植物性化妝品原料,在歐洲已經有比較成功的相關產品,在國內目前本土產品剛起步。歐瑞蓮化妝品公司推出了以藍薊油為主要成分的舒緩系列,能舒緩肌膚敏感癥狀,用后感覺清爽舒適。并含天然保濕因子透明質酸鈉,在補水的同時,強化肌膚自身鎖水能力。不含香料和酒精。經皮膚學測試,適用于敏感性肌膚。
3. 中醫思想在抗敏抗刺激中的應用
3.1 抗敏抗刺激添加劑和化妝品開發中的問題
目前國際社會對天然藥物的需求量日益擴大,在世界藥品市場上,植物藥市場份額高達270億美元,其中接近10%的植物藥應用于化妝品。近幾年歐盟植物藥妝市場發展快于化學藥品市場,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利用天然藥物來預防疾病,植物藥妝的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藥用植物11146種(含亞種、變種),分屬385科、2312屬。如此多的植物如何篩選出具有化妝品功效的活性成分成為添加劑開發技術上的難點?;钚猿煞值拇笸亢Y選已經成為學術的熱點,在活性提取過程中,利于生物轉化技術剔除和轉化植物中自身含有的有害成分也受到各大公司和學術團體的重視。
針對敏感類皮膚的護膚品開發,如何真正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思想,在化妝品開發中如何做到和諧配伍?如何最大化的發揮植物藥妝針對問題肌膚的療效功能都成為抗敏抗刺激化妝品開發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3.2 “君臣佐使”思想的應用
“君臣佐使”是中醫藥處方原則,是對處方用藥規律的高度概括?!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爸鞑≈疄榫?,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薄熬怀级?,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苯M成方劑的藥物可按其在方劑中所起的作用分為君藥、臣藥、佐藥、使藥,稱之為君、臣、佐、使。君指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指輔助君藥治療主證,或主要治療兼證的藥物。佐指配合君臣藥治療兼證,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藥物。使指引導諸藥直達病變部位,或調和諸藥的藥物。
該思想在抗刺激添加劑和化妝品開發中具有指導意義。在添加劑開發方面,充分利用“君臣佐使”思想,達到各功效成分的和諧配伍,從而發揮其整體優勢。在抗敏化妝品開發方面,“君臣佐使、和諧配伍”的思想尤為重要?,F在的化妝品早已不是過去的單純乳化那么簡單,消費者更加重視其內涵的思想和理念,將中醫的“君臣佐使”思想融合到抗敏抗刺激的化妝品中,不僅從機理解釋上具有突破意義,對消費者,也更容易接受。
3.3 “治未病”思想的應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治未病是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治未病包含兩種意義:一是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
《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從“治未病”角度出發,將其思想應用到敏感類皮膚的防護以及相關敏感癥狀的消除和養護上,突出以“防范”為主的思想,加強皮膚自身屏障功能,不但要消除已經出現的癥狀,而且要防止癥狀的再次發生,不但要防止癥狀的再次發生,而且要注意阻擋和消除引起該癥狀的起因、并在起因未產生之前就采取防護措施,這樣才能掌握問題肌膚抗敏抗刺激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編輯/胡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