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9年10月1 8日,來自海內外的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古城西安,參加在此召開的第三屆渭河論壇。會上,專家學者就渭河的水環境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陜西當地政府推動多年的渭河流域綜合治理明顯的加快了進程,給已百病纏身的渭河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中國的內陸腹地,有這樣一條河流,它不算長,全長僅818公里,流域總面積也只有13.48萬平方公里,但它卻密切地關聯著整個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它就是流淌了千年的渭河。
渭河的流量不大,不能托浮客船貨輪。而且每到洪水期就稠似泥漿,但它卻養育了從古至今隴地和關中的蕓蕓眾生,而且最終孕育出厚重而璀璨的華夏文明。
作為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發源于甘肅省渭源縣西南的鳥鼠山,經隴西、甘谷、天水,到寶雞進入陜西關中平原,于潼關港口鎮注入黃河,地跨關隴,是陜、甘兩省最為富庶的地區,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是中國古代文明和政治中心。
孕育關中文化
如果從傳說中的朝代算起至清代,整個中國古代史中,僅在地處渭河流域的西安、咸陽兩市建都的朝代就占了13個。在我國的六大古都中,西安的建都時間最長,先后歷時達1100多年,連同羅馬、開羅、雅典被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因此,以西安為代表的渭河流域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歷史上最悠久、最輝煌的京畿之地。
史料記載,自西周王朝最初建都西岐(岐山縣)以來,中國的歷史就和渭河流域這片古老的土地密不可分了。隨后,周文王遷都于西安渭河支流的灃河西岸稱豐京,而其子周武王滅紂后則建都于灃河東岸稱鎬京。
秦國則起源于秦贏,建邑于秦(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秦亭),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也定都在渭河流域的成陽。秦人崛起,起源于天水,逐漸東進,最終定都于咸陽,但均未離開渭河流域。
隨后的西漢跨過渭河定都于長安。西漢在漢武帝時代,國力強盛,不但在政治軍事上強大,而且經濟發達,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此后,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時間戰亂后,隋唐兩代也建都于長安,放棄了西漢長安故城,把都城建在了灞河和灃河之間的平原上,真正實現了“八水繞長安”的勝景。而由盛唐所創造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至今也讓人向往。
不僅如此,作為最早被開發的地區,以關中地區為代表的渭河流域也是中國農牧業的發祥之地。
史料記載,周的始祖后稷是陜西武功(古稱邰)人,為姜嫄所生,發明種植,教民稼穡,被舜帝封為農官。而后來的周部落首領公劉由邰遷豳(今彬縣),經過十三代的慘淡經營,至古公直父(即周太王),豳地的農業已有很高的水平。
豳地發達的農業和繁榮的經濟也使得狄人(居住在甘肅的少數游牧民族)垂涎三尺,經常用兵,侵擾豳地。于是,“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詩經·大雅·綿》)。就是率領臣民由彬縣遷到渭北岐山下的周原,在周原劃定疆界,整治土地,開導溝洫,發展灌溉,把涇河農業返傳到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
此后,古公直父傳位兒子季歷,季歷傳位兒子姬昌(周文王),由岐山遷都于豐京,姬昌傳位于姬發(周武王),武王消滅商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鎬京,武王把涇渭農業技術傳播全國。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之中說:“公劉適豳,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谷。”
事實上,古代畜牧業的發展尤為帝王所重視,而在飼養的豬羊牛馬中則以牛馬最為重要,牛主要是耕地,馬是騎兵作戰、戰車駕馭、耕作運輸、信息傳遞、帝王游樂的主要工具,據史料記載,周穆王愛八駿、唐太宗雕六駿、伯樂相馬的故事就發生在關中之地。與此同時,秦人的興起也是以養馬起家。而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引回良種汗血馬、烏孫馬等,到景帝時,則有馬苑36處,養馬30萬匹。而盛唐官馬更是多達70萬匹。
另外,張騫所引種的苜蓿也是首先在關中試種,然后推廣到全國,也促進了渭河流域畜牧業的發展,培育出秦川牛、關中驢等優良品種,進而推廣到全國各地。
古代國際商貿中心
史料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都咸陽,遷徙天下12萬戶富家于咸陽,使得這里迅速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商貿城市。
從《李斯諫逐客書》和《呂氏春秋》記載中,可以看出咸陽商貿發達之景象,有昆山(新疆和田)之玉,隨和(湖州)之寶(和氏璧)、西蜀(四川)的丹青(顏料)、阿縞(山東東阿)之衣(絲織品)、北方之駿馬、太阿之劍、江南之金錫、洞庭湖之鱒魚、云夢澤之水芹、東海之海魚等等。包括糧食蔬菜、農副水產、豬羊牛馬、金銀銅錫、玉器明珠、車馬兵器、皮貨絲綢、樂器古玩等一應俱全,所謂“農而會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可見當時的商業和手工業的繁榮與昌盛。
隨后的劉邦則建都長安,其城制規模更為宏大。而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后,則正式開辟了絲綢之路,連通歐亞,把中國的絲綢、漆器、鐵器、金銀以及冶鐵、煉銅、制絲、打井等技術傳播到西方。又把西方的葡萄、石榴、胡桃、苜蓿、胡豆、胡瓜等引進中國內地,西方的商人把大象、獅子、孔雀、犀角、寶石、香料販賣或進貢到長安,使漢長安城成為歐亞國際商貿中心。
盛唐時代的長安城更是宏大,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也是當時的商貿中心,據《舊唐書·韋堅傳》記載,唐玄宗曾在廣運潭舉辦了一次盛大的商品博覽會,共有二三百只船只參加,各類貨物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廣陵郡船上裝得是所產的錦、鏡、銅器、海味產品;丹陽郡裝得是京口的綾緞;晉陵郡裝得是綾繡,會稽郡裝得是銅器、吳綾、絳紗,南海郡裝得是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裝得是名瓷、酒器;宣城郡裝得是紙張、毛筆、黃連、空青石,始安郡裝得是蕉葛、翡翠、蛇膽等等,足見長安貨物交易之盛況。
開明的唐代還積極推行睦鄰友好、對外開放政策,先后同亞非歐7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系,呈現出“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的盛況,通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交易,使長安城成為最大的國際商貿都會。
正因為如此,渭河流域才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勝文物古跡,如西安市古遺址多達98處,古陵35處,出土文物達12萬件之多,咸陽出土文物3.4萬件,渭南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200多個,所有這些,都成為這一區域珍貴的文化瑰寶和旅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