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渭河重現生命的活力?陜西省環境保護廳總工程師郝彥偉在接受本刊采訪時,反復強調《陜西省渭河流域綜合治理五年規劃(2008—2012年)》中提出的“休養生息”理念,要讓“人水和諧”,必須要加快增強渭河生態的修復功能。
從源頭上調整產業結構
如何解決渭河污染問題?郝彥偉認為,首先必須要從源頭上調整產業結構,壓縮污染產業規模。多年來渭河流域的造紙、果汁、化工等重污染產業集中,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這就要一手抓項目審批,堅持渭河流域不再新上重污染項目;另一手就是抓高污染行業的壓縮,淘汰關閉高污染企業。
目前,渭河流域的造紙企業已經由2005年前的193家減少到62家。自2009年5月1日,造紙行業執行了新的排放標準。按目前渭河流域總規模和新的排放標準計算,渭河流域造紙企業的化學需氧量(COD)排污強度已經由2005年的15萬噸/年降到不足1萬噸/年。如果新標準嚴格執行到位,渭河流域造紙業的污染問題可基本解決,產業結構的調整將使污染負荷大幅減少。第二,狠抓工業污染治理,嚴查違法排污行為。各級環保部門要嚴格落實排污許可證制度,對渭河流域500余家水污染物排放重點企業全部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選擇性地在10余家造紙,果汁加工等排污企業實施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并進行推廣,對造紙、果汁、化工等不同行業的排污企業進行分類治理,提升污水治理水平。在抓治理的同時,各級環保部門嚴格環境執法,將國家統一安排的專項行動與日常的環境執法行動相結合,嚴查違法排污行為,遏制超標排放和偷排行為。
同時,全力推進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渭河流域乃至全省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都要走市場化道路。
據統計,截至2009年7月,渭河流域已經建成投運的污水處理廠有30個,設計日處理能力147.5萬噸;正在建設的25個,設計日處理能力70.6萬噸,規劃中全部污水處理廠將于2009年內全部建成。屆時,渭河流域的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將達220萬噸左右,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城鎮生活污染問題將基本解決。與此同時,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廠建設也大大加快,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有40個。
大規模推廣生態濕地建設
“當然還要積極開展生態治理工程建設,在渭河干、支流河灘大規模推廣生態濕地建設。”郝彥偉建議。
目前,治理工程已從河道城區段擴展到城區外,從干流擴展到支流。省環保廳還組織開展了灘地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的試驗,形成人工濕地系統,利用植物生長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對水體起到自然凈化和修復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就是要建設監控網絡、提高監控能力。郝彥偉介紹,2005年陜西省正式啟動了渭河流域干、支流1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建設工作,今年又全面開展了升級改造工作,省、市環境監控中心全面建成,渭河流域110多家國控、省控及部分市控重點排污單位全部安裝了污水排放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并與省、市環境監控中心平臺完成網絡對接。水質自動監測站、排污單位污染源在線監控裝置及網絡監控平臺三位一體的渭河流域污染網絡監控體系已經基本形成,隨著對該體系的不斷完善,不久的將來,環保部門在辦公室就能實現對渭河流域河流水質及污染源的有效監控。
2009年9月初,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與陜西省省長袁純清,在西安簽訂了《環境保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是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無疑在為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的歷程中寫下重重的一筆。
渭河流域在“休養生息”理念指導下,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各項措施的落實到位,昔日渭河“一河清波、兩岸綠色、魚翔淺底、鳥語花香、人水和諧”的美好景象,一定會重新展現在三秦兒女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