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當前,我國大型銀行的國際化航母正逐步駛向“深水區”,信息化、網絡化成為大銀行跨越國際化變革鴻溝的必由之路。
2008年至今,國際金融行業正處于動蕩的巔峰:美國證券巨頭雷曼兄弟剛剛宣布破產,另一家證券巨頭美林證券公司被收購,花旗行正經歷著史上最大的信用卡危機和市值縮水。
而此時,中國的金融機構卻依然逆市出擊:2008年10月,工商銀行在風暴的發源中心——紐約成立了其在美國的第一家分行。在此后的不到一周時間內,工商銀行又接連兩次逆勢出手,在中東阿聯酋經濟金融中心迪拜以及卡塔爾首都多哈分別成立了分行。
通過海外收購和涉及海外分支機構,工商銀行超越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等國際巨頭,一躍居于2009年最新的全球銀行市值排行榜第一位,隨之而來的新挑戰也提上日程:工商銀行在擴張過程中如何避免成為規模而不經濟的“金融恐龍”?如何有效的控制國際環境上日益復雜的金融風險?如何有效提高境外分支機構的本地化經營能力?
2009年1月,中國農業銀行繼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之后,成立了股份制公司。至此,中國的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也完成了收官之戰。
大銀行的生態環境變革
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的上述事跡,折射出中國的金融生態環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近年來各大銀行的戰略轉型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
一是開展全球化經營和綜合經營,到處“找食”,豐富食物鏈:外資銀行紛紛涌入打破了中國原本僵固而平靜的金融競爭體系,大型中資銀行如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在“金融生態變革”加速了自身的“進化”,進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引進海外戰略投資,加快了境外金融市場的投資步伐。于此同時,大型銀行觸角延伸至綜合經營,涉及到信托業、金融租賃業等非銀行行業務。
二是加強金融創新,創造“新物種”,向全面金融服務提供商轉型,在產品的深度和廣度上大力拓展:如工商銀行于2007年專門為小額信貸客戶開發的網上融資平臺“融資易”,電子報關、銀企直連、網上開證、網上基金超市等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創新產品。
三是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面對的是日益變幻莫測的金融環境,更加重視對潛在風險的反應和預防。金融危機暴露了現代金融業對信息透明化控制的盲點和不足,促使各大金融機構陷入更深刻的風險控制反思之中。
以上三點,意味著大型中資銀行要面對的是日益繁雜的業務內容,日益廣闊的地域環境,日益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愈加難以掌控的金融風險……因此,越來越離不開銀行對網絡化、信息化大趨勢的把握和應用。
各自為謀
事實證明,中國大銀行的海外擴張行動,其背后是周密而長期的戰略部署和戰術推進。
在工商銀行海外擴張的同時,加大了信息技術的整合與應用,為“國際化深水區”保駕護航。2008年11月,工商銀行宣布,大力投入啟動其第四代IT系統的建設,按照計劃,工商銀行將用三年時間完成第四代系統的研發與推廣。
工商銀行表明,其第四代IT系統將在以下六大方面進行超越:建立統一的全行客戶信息的統一管理,將分散在各應用系統中的客戶信息進行整合;提高信息系統的靈活性,實現對業務產品創新、流程再造的靈活支持和快速響應。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境外一體化的綜合業務處理系統;支持向新業務領域的拓展;全面實現管理信息大集中;支持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和完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管理系統。
從中看出,“整合、創新、綜合、集中、風險管控”成為工商銀行第四代IT系統的特點。而工商銀行總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林曉軒公布,2009年工商銀行在境外機構的系統推廣和完善境外機構綜合業務系統功能等方面的力度將更大,實現工商銀行境外機構核心業務系統的統一。
工商銀行的舉措,反映了我國銀行業信息化未來的普遍大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大多數國家的銀行業開放程度不斷的提高,使中資銀行通過跨國經驗、分散風險已經成為可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高科技的運用,為銀行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自己的資源提供了新的手段。”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說。
中國銀行在2008年奧運會開展之前。曾經投資100億元人民幣用來改造IT系統,并大力對網上銀行服務領域進行拓展,推出多種語言的一站式網上銀行服務。這幫助中國銀行大大提升了國際舞臺上的品牌度和業務量。
在完成股份制改革之后,農業銀行將重心放在了對“三農”金融服務的信息化水平的推進上。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加大了對農村電子渠道的建設。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張云表示,2009年,農業銀行將在鄉鎮政府、鄉鎮派出所、基層供銷社銷售網點(包括農家店)、優質連鎖店等,布放支付通、ATM、POS等機具。同時加快研發適合農村推廣的“三農”自助服務終端、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等產品,充分發揮電子銀行和自助設備對機構網點的替代效應。
中國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在電子銀行領域一共開展了8項基礎建設項目戰略協助,在電子銀行應用方面取得了領先的成就,其2008年電子銀行客戶數比2006年同期增長158.3%,實現電子銀行交易額比2006年同期增長259.54%。總結成功經驗,建設銀行認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與戰略投資方的合作。”
“信息化不近僅僅是某一家銀行、甚至銀行業的戰略發展方向,而應當縣整個國家金融體系的戰略發展方向。”對金融業有深入研究的專業財經網站和訊網副總編輯李烈對《互聯網周刊》說。他認為,信息化是以銀行業為主體的清算支付系統的基礎條件。只有在國家金融體系的信息化基礎上,才能談到銀行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問題。
大型銀行能否借助信息技術成功的走出國門,目前來看,似乎還是一個未得到求解的疑問。除了銀行自身對信息化的見識和努力,也離不開國家戰略導向的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