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吉·原野
全球金融風暴的寒流先于2009年新春而至。部分農民工提前返鄉,許多原先在寫字樓里忙碌的白領蟄居家中。對打拼的人來說,提早回家,心里藏著難以言說的挫敗感。然而,靜下來想一下,“歸家”里面包含著許多機緣。
攤開一片心締造親情
外出打拼的人,其理想可以濃縮為兩點:實現自我價值,構筑美好家庭。
然而,打拼常常讓人疏離了家。許多被冠以“成功人士”的人把家當成了過夜的地方,而對每年乘坐一百次航班和火車的人來說,家只是過夜的地方之一。打拼反而離家遠了。其實他們并非不想親近自己的家,只是被工作占去了多半時間。而今時光回轉,怎說不是一份機緣?
親近親人,讓親情之樹得到新的水分、陽光,讓埋在心底的花朵開放。在這些“水和陽光”當中,比物質還珍貴的是心靈交流。
交流為什么珍貴?它需要昂貴的時間。
當時光回到自己手里,仿佛含著天意。看著親人的臉講述自己的故事,看一張張臉凝神、興奮,為你高興又為你悲傷,這時,干涸的心是蓄水池又注滿了水,遠離孤獨。是的,職場和工地人流熙攘,卻沒有哪個人是你的親人,更沒人聽你的故事。家讓你成為主角,讓你的故事成為親人的享受。
交流中聽取到親人的心聲,它們瑣碎也好陌生也好,都因為親人的參與讓你感動。親人間的交流其實也是學習,比書本更真誠、更有人生智慧。
在親人身上發現過去沒發現的意趣,可比珠寶。珠寶是給那些善于發現的人準備的。心靈的珠寶不在深山,而在家庭。
騰出兩只手營造家庭
現代人的家居印滿了工匠的手紋,唯獨缺少自己的經營。機緣來到,剛好用雙手重新打理一番,像牧羊人熟悉自己的羊群。
家的氣味、家的光澤、家的秘密取決于主人的參與。當你用雙手把書籍、藏品、影碟整理一番,把信函、日記、照片整理一番,收獲勝過讀大學。往事如此清晰,照亮了你走過來的路,這像森林浴一樣,讓人心曠神怡。
如果把家具、炊具、浴具整理一番,你會發現自己能力非凡。這是說,僅僅在小小的家里,竟然存在著巨大的浪費。浪費在哪里?許多東西沒來得及辨識、品味、回顧和經營。雖然它們只是一些物品,卻像老朋友一樣耐心地等你走近。走近之后,你將收獲意外的欣喜。
職場的收獲,你有別人也有,只是有大小多少之別,而家里的收獲,歸你一個人獨享,難以替代。
啟動第三只眼規劃明天
對忙碌的人來說,時間一旦多起來,可能不知怎么用,像久居青藏高原的人到達海邊會“醉氧”一樣。
以往的時間如此珍貴、如此精細、如此逼人,是因為時間為工作和老板所有。時間回歸自我之后,不能讓它沉淀為寂寞,不妨弄一個“三三制”。
三分之一時間讀書。書是很怪的一種東西,不同時間與心境的閱讀會有不同的收獲。打拼的人難得靜下來讀書,如今盡可暢讀,尤其讀平日想讀沒時間讀的書。帶一身征塵讀書,必有另一番感悟。讀書不光是充電,還是清空,通過閱讀讓身上流淌新血液。
三分之一時間思考。古代圣賢敦促人自省,面壁靜思或寫日記都在做一件事:思得、思過、思明天。這種修養方法肇始于孔孟,后人紛紛效仿。人往往在反思中有所得。當忙得昏天黑地的時候,無暇省身也無所得。靜下來之后,思考會給人帶來料想不到的好處。
三分之一時間規劃明天。其實,讀書與思考都是在做規劃明天的準備。沒有人沒有明天,只是在明天到來之前,人們不知道它的樣子。不管明天什么樣子,它一定像機遇那樣,垂青于有準備的人。有準備的人仿佛啟動了第三只眼睛,洞察生活,贏得先機。
聯絡四方友享受春天
朋友像大理石的花紋,一層包著一層,一層隔著一層。工作中,人們聯絡離自己最近的那一層。中醫的說法,此為“絡”,即橫向聯系。中醫認為,縱向更重要,謂之“經”。與舊日同窗、同鄉、同事重溫情誼,經絡貫通,可以創造新的生產力。這又是富余的時光給人的饋贈,像把房間一個個打通,讓春天的空氣流動起來,在愛情、親情之外享受友情。
有家的人永不匱乏。家像一個舞臺,而不是無聲的角落;像一盆炭火,而不是孤寂的床鋪。家是一所學校,而不是冷漠的旅舍;是一個港灣,而不是搖擺的扁舟。
有一天,人們記起回家暫歇的時光,慶幸自己沒有白白度過,懷念從家庭汲取的無可替代的滋養。
(原載《家庭》2009年第4期)
原責任編輯范國平
責任編輯陳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