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 齋
近年來為普及計,將昔日名篇加注或譯成今語,本是有益讀者的好事。但誤譯亂注,卻也不少,粗制濫造,俯拾可得,致被學界視為當前出版物的一大災難。日前偶檢《閑書四種》(宋凝編注,湖北辭書出版社),收冒襄《影梅庵憶語》、沈復《浮生六記》、陳裴之《香畹樓憶語》、蔣坦《秋燈瑣記》。據說,此書尚非粗濫者。然除《浮生六記》尚未及讀,其余三種錯誤甚多,其中某些誤注,乃屬常識范圍,良可嘆也。今舉十條于后,以窺一斑:
一、桐君嚴瀨。注云:桐君指桐江,嚴瀨為“威猛的急水”(P32)。誤。桐君,指桐君山;嚴瀨,指嚴子陵釣臺,皆在富春江。
二、春蘭九節。譯為“經過九個節氣的春蘭”(P47)。誤。九節,即九級蘭,亦作九節蘭,是春蘭中名貴品種之一。
三、香櫞。注為“一種水果”(P49)。誤。非水果,乃中藥,屬蕓香科,味苦辛,炮制前不可食。有異香,一般以鮮香櫞供于室,使滿室生香。
四、壯悔。譯為“若有志氣悔改錯誤”(P341)。誤。壯悔是明代侯方域的居室“壯悔堂”,侯有《壯悔堂文集》。原文以“壯悔”與“虞山、定山”并列,虞山即錢謙益,定山為龔鼎孳,與侯方域皆屈節降清,故并舉之。
五、澄心之制。譯為“精心制作”(P395)。誤。澄心指南唐名箋澄心堂紙。原文寫贊美秋芙所制詩箋,以澄心堂紙相比,曰:“雖澄心之制,無以過之。”
六、南田之室。注為“書齋”,譯文為“書房”(P397)。皆誤。南田,指惲南田,清代著名花鳥畫家,尤善沒骨花卉。原文寫秋芙學畫,說她“遂入南田之室”,意為學得了惲的技巧風格。
七、十之一二。此本是“十分之一二”之意,極尋常語,不知譯文何以譯成“十一二年”(P398)?
八、竹爐。譯文為“竹筒舀,爐火烹”(P402)。誤。竹爐是一種著名的特制的茶爐,系明代無錫惠山寺高僧性海請湖州竹工所制,外用竹編,中填以泥,爐心有銅柵。性海以此烹茶,時名畫家王紱為之圖。后圖毀,清乾隆帝親自為之補畫《竹爐煮茶圖》,因而有名于世。今惠山尚有“竹爐山房”。
九、阿蒙。注曰“幼稚的童蒙”(P406)。這一錯誤實在出人意外,“吳下阿蒙”已是常識,指三國呂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語即出之于呂蒙事,故原文云“乃知三日之別,固非昔日阿蒙矣。”
十、蜜梅。譯為“蜜色梅花樹”(P412)。誤。蜜梅即臘梅耳。
此外,還有該注不注,含糊其詞的譯文,即時下所謂“淘糨糊”者也。如“不慮方平鞭背耶?”譯作“不怕方平來鞭打你的背嗎?”(P431)方平是誰?不作注,教人莫名其妙。方平其實是指漢代的王方平,相傳他在酆都城的平都山與陰長生共同修道成仙,被后人訛為鬼城之王。所以這一句應該譯成“不怕鬼王來鞭你的背嗎?”
如此譯注,實在令人擔憂。竊以為譯注事關讀者作者,不可望文生義,以意為之。雖智者千慮,不免有失,但總得認真負責,方不負生者死者。倘信口雌黃,豈不讓古人狂笑于地下,嗤今人不學如此!
寫罷上文,忍不住去翻翻《浮生六記》的邊注,立即發現兩條:一、吼山。注曰:“上有南宋忠臣陸秀夫祠”(P188),不知何據。我往年多次去吼山,從未與聞;或以為今毀,查紹興方志,亦無記載。二、韋陀。注曰:“佛教傳說中四大天王之一”(P232)。四天王乃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并無韋陀。韋陀,一作韋馱,是梵文s k a n d a的訛略,為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將之首,在佛教中列為護法神,故佛寺的天王殿中皆塑韋馱像。稍涉獵佛教者,都知。其他注解,不克細查;至于譯文,就不想讀了。
事實上關于上舉冒襄等三種的注譯,錯誤不止于十條。如注“新安”,日:“舊縣名,在蘇州西北部。”(P32)其實原文所謂的“新安山水”是指安徽的歙州、徽州等處,董小宛去過黃山、白岳,而新安乃歙、徽別稱,故云。至若江蘇北部由宿遷、沭陽、東海、邳縣所析置的新安,是1949年后的事,明末尚無。之所以只列舉十條,按我國固有習慣,十條足矣。
(本文編輯董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