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江
1994年,陳平原在《北京日報》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北京學”這個概念,但在當時并未引起學界及社會的足夠重視。1997年,方彪在《北京社會科學》上發表《“北京學”試探》一文,再次提及“北京學”的有關話題,并且給“北京學”下了一個定義:融?[北京歷史、現實、未來三方面進行多學科的研究探討,并同國內外有關城市進行橫向的比較,鑒古知今,觀彼知己,從而達到致用目的的一門學科。2003年,李潁伯在《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上刊文提出:“北京學”是研究與北京有關現象的一門學問,它涉及到北京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地會與多門學科交叉;從學科性質上看,“北京學”是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中諸多學科的一種“科學共同體”。
可見,隨著北京研究的不斷深入展開,“北京學”已被拓展到一個相當廣泛的知識領域,這與陳平原當年提出的那個“北京學”的概念相差甚遠,盡管這體現出了“北京學”的蓬勃生機,然而這種接近于極限的拓展卻對學科自身的建立造成了一些困難。因此,本文仍舊將“北京學”的論域界定在文學文化的范圍之內,特別是近現代文化領域之內,通過簡要評述近年來“北京學”在文學文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績,對未來“北京學”的發展空間做出一些分析和展望。
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文化史上,有兩座城市帶來的影響最為深遠,它們就是上海與北京,這是近現代中國具有歷史意義和標志性特征的“雙城記”。兩座城市,一南一北,一個更加摩登一個接近傳統,一個是商業都會一個是政治中心,一個光怪陸離一個幽閑清妙,一個周身充滿了資本新貴的得意與自信,一個擁有六百多年皇朝故都的雍容氣派,顯示出了極為不同的歷史景觀與城市氣質,幾乎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構成了近現代中國發展的所有動力。對于這兩座城市的研究歷來是中國當代同類研究中的熱點和焦點,其研究成果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都遠遠超過了對其他中國近現代城市所進行的研究。但下面這個事實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比一下這兩座城市的相關研究成果,上海毫無疑問地將北京甩在了身后,只要看看那些來自于海內外的種類繁多、形式各異、包羅萬象的上海研究成果,便一目了然了,在整體上,儼然已經形成了基礎扎實、實力雄厚的“上海學”。
那么,北京研究方面情況怎么樣呢?實際上,針對北京的各類研究,可以說一直在進行著,卻似乎始終處在一種不溫不火的境地、一種散兵游勇的狀態之中,北京文化的巨大魅力和重要意義遠遠沒有呈現出來。與影響廣泛的“上海學”相比,“北京學”似乎還是一個略顯陌生、而且接受面也比較有限的學術名詞,盡管它的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時間。
進入21世紀以來,在文學文化研究領域,“北京學”有了引人注目的長足進步,產生了一批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北京學”似乎大有步“上海學”之后塵而成為一門“顯學”的趨勢和潛力。“北京學”的提出者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近年來將自己的研究重心逐步放在了北京城市文化研究上,可以說直接推動了這一學術領域的發展。2001年,陳教授在北京大學為中文系研究生開設了一門題為“北京文化研究”的課程,引起了社會及媒體的注意。承接他十多年前提出的“北京學”概念,陳教授再次對他所關注的“北京學”進行了闡釋。他提出。“北京學”既不是古已有之的南北學術差異,或者20世紀影響巨大的京派、海派之爭;也不是美國學界的地方、區域研究或者現代化研究,他更關心的是作為“都市想像”的北京,并且“希望將建筑的空間想像、地理的歷史溯源,與文學創作或故事傳說結合起來,借以呈現更具靈性、更為錯綜復雜的城市景觀”;不僅于此,他還提出要研究古今文人雅士筆下的北京都市風情。“借此重構中國文學史圖景”。(《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
2003年10月,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和北京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了“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試圖用想像和記憶的碎片來重構一個精神的古都”。這次會議成為“北京學”發展歷程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會后,陳平原、王德威將研討會上的重要論文結集成冊,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就是《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該書收文近三十篇,幾乎涉及北京文史、社會、民俗的各個方面,時間跨度上自金元時期。下迄20世紀末;論文的作者既有大陸的,又有港臺的,還有不少來自于日本及歐美地區,較為充分地體現出了“北京學”的研究現狀及其影響。該書盡管不是體系嚴整的學術專著,所收論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整體上略顯不夠分量,但它無疑是迄今為止“北京學”研究界不可多得的一部重要成果,具有巨大的價值和深遠的意義。
2002年12月,北京師范大學連同相關政府機構成立了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該研究院一方面組織學術科研力量為北京市提供建議與咨詢,另一方面,以其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北京學”的發展,拓展了“北京學”的文化發展空間。《比較視野中的北京文化》一書,是該研究院已經完成的一項重要科研項目,它以近年來學界較為流行且行之有效的“比較視野”介入探討當代北京文化,力圖打開一片新的研究天地。為人們理解北京文化提供了一個更為開闊的平臺。該書從首都文化視野、歷史文化視野和現代化國際文化視野三個方面仔細考察了近、現、當代的北京文化,還特別列舉了幾個城市文化比較的個案,對北京文化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譬如,在“北京文化與巴蜀文化比較研究”一章中,作者將中國兩種差別很大的地域文化放在一起,從歷史、地理、氣候、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具體分析了二者的異同,將北京文化的個性特征體現得非常充分,對理解和體認北京文化效果顯著。
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勇主編的《北京歷史文化十五講》,可以說是目前“北京學”領域的又一項重要成果。該書被列入頗有影響的“北大名家通識講座系列叢書”,說明“北京學”及其相關研究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與接受,成為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北京學”成為一門學科也是作用顯著的。
除此以外,“北京學”的研究隊伍還在不斷壯大,形勢令所有關注北京文化研究的人們感到欣慰。2004年,北京聯合大學成立了以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主的北京學研究基地,這是全國第一個以“北京學”命名的研究基地,雖然不是專門研究北京文化歷史,但他們設立了多項以“北京學”、北京文化為研究目標的課題,諸如《北京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北京宗教文化研究》等,并開設了北京學論壇,定期組織相關的學術活動,他們日漸成為“北京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力量。
新世紀以來,盡管“北京學”已經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并且在不斷拓展它的發展空間,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這個學科還比較明顯地局限于北京地區的學術機構。雖然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匯聚了全國文化知識界的精英,但是如果期望“北京學”成為一門能與上海學并肩媲美的學術門類,那還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特別是相關學術人才的培養、學術機構的建立、學術活動的不斷開展等等。
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曾這樣形容他心目中的北京:“典麗堂皇,幽閑清妙”(《北平的四季》),八個字可謂簡約而精道地概括出了北京和北京文化的獨特而永恒的魅力。北京文化,特別是近現代文化,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大課題,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研究空間。“北京學”肯定也會在這些研究中得到不斷充實和鞏固,成為一門極具吸引力而且前途遠大的成熟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