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江英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業人口比重很高的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性的重要地位。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農業和農村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它是穩定和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措施。
[關鍵詞]農田水利 基礎設施 建設措施
中圖分類號:TV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086-01
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農業和農村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它是穩定和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措施。
一、農田水利建設的意義
農田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心環節。現代農田水利設施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1)促進了糧食高產穩產。貧困地區均以農業為主,農業目前以種地為主,種地又以種糧為主。因此,我們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主要是保障和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并使之保持相對穩定。(2)提高了農民種植收入貧困地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3.34%,貧困地區的貧困主要是指農民貧困。因此,種地打糧,然后拿去賣錢,或交換其他商品,是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渠道。(3)有力地緩解了災情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旱災、澇災不斷給貧困地區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對貧困農民是雪上加霜,對相對脫貧的農民也是致命一擊,許多農民又重新返貧。但是,由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作用,貧困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抵御 自然災害的能力。許多局部農業貧困地區在災年或在災情面前,或者沒受災情影響,仍然獲得良好的收成,或者受災損失較小。
二、農田水利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前,農田水利建設面臨著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深入分析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問題都是因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而帶來的,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認真研究農田水利建設的主體及相關問題。
(一)國家投入不可能包攬。自“九八”抗洪以來,國家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投入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大中型水利項目。但國家不可能普遍投資建設,全國國土面積那么大,那么復雜,即使國家包攬下來,具體到每個年度,也只能是杯水車薪。
(二)農民投入困難重重。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后,對減少農民負擔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不少新的問題。由于各地水源情況不同,抗旱負擔也不盡相同。具體到村組農戶,用水情況千差萬別。農民用水“誰受益,誰負擔”,原則上好說,操作上卻很難。有塘堰水灌溉的農戶不準備使用水庫的水灌田,無塘堰水灌溉的農戶指望干部集中組織放水庫水;村組干部不組織放水是失職,組織放水卻水費難收,還怕用水時發生糾紛,打架扯皮鬧矛盾;不少水庫管理部門卻還是老辦法,坐等抗旱放水時鎮村干部上門商量,干部,群眾和水管部門思想和行動很不統一。
(三)社會投入環境有待改善。一方面,農田水利建設具有利益性和公益性的雙重特征。隨著社會的進步,公益性質將越來越明顯。農田水利建設的雙重特性決定了它是一種投資回報率極低的行業。特別是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資回報率更低,風險更大。社會資本很難產生投資的動力。
(四)農業產業化速度加快。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業生產一方面是為國家做貢獻,另一方面是農民自己養活自己。如今,農業正朝著產業化的方向邁進,農業生產也不再是單純地追求糧食產量,而是一個種植業的大園地,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多種經濟作物并存,對農田水利分別提出了不同要求。農業產業結構出現了重大調整,過去大一統的麥稻兩熟制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品種、多制式、多結構的組合,這樣一來,同樣是農田,對水利設施的需求不同,效益分配也不同。
三、農田水利建設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堅持不懈地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思想認識是決定農田水利建設工作成敗的“指揮棒”。要使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大的改善,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堅定信心,變“大災大干、小災小干、無災不干”為“有災無災一樣干”,堅持不懈地大干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思想認識,全民是基礎,領導是關鍵。要搞好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水患意識、水危機意識。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而目前部分群眾對這方面的認識還不是很充分。應采取各種有效的宣傳形式,利用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輿論工具進行廣泛宣傳,使社會各界和公眾不斷了解水資源家底,熟悉水法律法規,掌握科學的水知識,樹立正確的水觀念,增強水的憂患意識和防洪減災意識,轉變落后的用水觀念和用水習慣。
(二)完善農田水利建設的思路和措施。(1)加大政府投入。加大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力度,中央財政及地方各級財政應根據財政增長比例,不斷增加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建立農田水利建設財政投入保障體系;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城市、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使財力、物力等更多地向農業流動;依法足額征收各項水利規費,重點抓好水利建設基金,水資源費、水保“兩費”、占用農業灌溉補償費的征收,并確保取之于水、用之于水。(2)調動農民投勞投資的積極性。由農民根據生產需要自主決定水利設施投入的力度。將農民的生產性水利投入與農民負擔區分開來,使農民像蓋房修屋、購買化肥農藥一樣自主決定興修水利設施,真正釋放農民群眾增加水利投入的積極性。對通過“民主協商、一事一議”的方式進行的小型水利和水毀項目,財政應當適當扶持,實行以獎代補。要注意發揮“農民用水者協會”的作用,通過協會協調利益,化解矛盾,籌集資金,積極引導農戶開展面上的農 田水利基本建設。對以資代勞的,要搞好工程招標,工程監理,民主理財;出工投勞的,要科學安排,認真組織,珍惜民力,爭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吸引社會資金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積極探索用市場的辦法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繼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推動民營水利發展,聚集民間資本,變存量資產為增量資產,將所有鄉(鎮)、村、組管理的塘、堰、當壩、泵站、井等小型水利工程,本著尊重民意,積極引導的原則,以“賣、包、租、股、協會”等多種形式,將經營權、管理權、收益權落到實處,使小型水庫的投資建設、運行維護、經營管理法人化,并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創造條件,出臺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金和外資投入水利建設,要積極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鼓勵土地市場化流轉,引導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對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實現政策引導、群眾投資、產權到戶的辦法,對效益明顯、受益范圍明確的水利工程,大膽支持和鼓勵個體、聯戶、法人單位去投資興建,做到自辦、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各級政府要制定動態的分類投資明細表,使各類投資都能找到各自的投向。
參考文獻:
[1]翟浩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推進現代水利建設[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12):1-5.
[2]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