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電子與數學教師的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為電子專業課數學教學提供必要的師資保障。為交叉學科教師培養提供了可借鑒模式。
[關鍵詞]配合模式 電子 數學 交叉學科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138-01
一、研究的背景
在職業教育倍受重視的今天,各校在突出學生技能培養,突顯出一些阻礙教育改革的因素。而在課程綜合教學方面的問題就顯得尤為棘手,電子專業在突顯專業技能過程中在理論方面是不可忽視的環節。理論課中最基礎也是關鍵是電子技術與電工基礎課,其中涉及到的數學知識很多,而讓數學教師來教相關知識又不成體系。在教育過程中就出現了兩種教師的不銜接,造成讓學生自己去處理。而職業高中學生入學時數學底子相對薄弱,不能擔此重任,就形成了理論學不好,自信心不足,影響了學生發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校承擔了常德市級課題研究“中職學校電子專業數學內容的配套研究”,其中就電子專業教師與數學教師配合模式進行了初步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二、研究的內容
在學科發展中出現了交叉學科與邊沿學科,在學校專業課教學中,培養交叉型的教師也勢在必行。在電子專業中對數學知識的教學就需要交叉型教師。在現有師資基礎上,最好的方法是培養這種教師。如何來培養這種教師呢,在我校形成了如下一種配合模式。
(一)配合模式在對象上如何確定。是培養電子專業課教師去教數學知識,還是培養數學教師去教電子專業相關數學知識的問題。我校選擇了培養數學教師去教電子專業相關數學知識。是基于以下兩個原因:(1)根據職業學校師資現實基礎,我校文化課教師相對充裕,而電子專業教師相對緊張;(2)基于數學理論體系的考慮,要培養電子專業教師去教數學,雖然在專業知識上有優勢,但在教數學知識方面,存在理論不足,體系不嚴等諸多問題。
(二)配合模式在形式上如何安排。
1.將兩個專業的教師安排一個教研室。團隊是學習型組織的基礎。團隊學習是發展團隊成員相互配合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的學習活動及過程。目的是使團隊智商大于個人智商總和,使個人在團隊中快速成長。先要從形式上解決配合模式上的需要,建立一個合作的環境。在一個教研室就在無形中增加了團隊的力量,有了共同的目標。
2.數學教師聽電子老師的專業課。注重跨學科的關聯,綜合化是和課程的整體結構相聯系,它所關心的核心是各個知識領域和知識類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問題。在交叉模式和問題模式在展開教學中必須解決學科的關聯。數學教師應該了解電子課程的知識類型。
3.實施同伴互助,推行“教師合作伙伴”活動。我們積極推行“教師合作伙伴”活動,鼓勵交叉學科教師二人自主結伴,共同制定合作計劃,約定每學期共同研讀的專著,共同研究的教學專題與準備共同執教的研究課。這樣,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4.課例研討:在專題培訓中學習,在課例研討中成長。專題培訓幫助一線教師尋找并確立目標,擴展思路。每個學期組織一堂以上教改研究課。通過課例,研討教學改革的方向,確定教學法。
5.網絡互動:在網絡平臺上學習,在互動跟帖中發展。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教師的學習不再僅限于書刊雜志,網絡平臺是一個更大更新的學習加油站。自開學初我校校園網建成后,老師們紛紛在論壇上傳敘事文章,推介好書好網站,學習名師課堂,積極跟帖回帖等。
三、配合模式在措施上如何保證
(一)尋求專家的引領指導。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是教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因素。專業引領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重建。我們參加了市教科院組織的《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的專題報告會。學校每期邀請市教研室專職教研員到校指導教學,通過聽課、評課、查看教學筆記、教師座談等形式,對教師的教育教學進行具體的分析指導,幫助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二)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為了保持穩定的高質量教師群體,激勵機制是很重要的。為進一步鼓勵教師積極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學校建立校本研究激勵機制,學校組建專門的教學研究團隊,成員每學期按課時固定計算工作量,對教研發表的論文進行獎勵,組織相關人員到外面交流學習。
(三)實施捆綁式科研管理。在二年實踐中,成立教研團隊,團隊管理由課題主持人負總責。摸索了“教研-教學-教材-項目”捆綁式建設的模式,其核心是:圍繞學生教學需求,發揮學校教師優勢,集聚研究隊伍,把教研發展、人才團隊、項目建設“捆綁式”建設,并實施管理。在實施“捆綁式管理”的過程中,集中各種資源扶持主體專業和課題研究。負責經費開支、教研計劃實施、效果檢查。
四、研究的成效
(一)教研室教研氛圍更濃。通過課題研究,電子數學教研室一起進行教學研究,每周不下二次的集中研討,每月一次的教學案例會商,課題進展商討。對學生的學習,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對教學理論的探討。教研室圍繞教研開展活動更主動,成果更明顯。一個學期來教研室就有三篇文章準備發表。每人撰寫論文最少一篇。
(二)教師權威提高明顯。以前我校數學教師在電子專業教學過程中,不太受學生歡迎,有時學生在上數學課時自學專業課知識。經過數學教師與專業教師的配合,了解了專業要求,講解針對性強,能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驗一學期來,學生對該班數學教師滿意率達到了98.7%,較其它班級至少5.3個百分點。
(三)教師凝聚力加強。通過相互配合,教師在活動中了解了同事,發現了同事的優點,了解了同伴的能力,有很多事漸漸變得相互依靠,伴著研討的深入,教師由同事變為伙伴,由伙伴升為好朋友,開始是定主題研究,后面成為了“凡事”的探討。久而久之,有幾個朋友還常形影不離。
(四)教研組具有應變與生存優勢。為了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建立學習型組織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學與研究是“共生互補”的,即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他們在保留原有教研組格局的基礎上,對教研組進行了適當改造,使之逐步變為群體合作的學習型組織。針對不同教師群體,根據教學能力、興趣、愛好等建立學習、研究小組,對共同關心的理論與熱點問題組織學習、討論,促使教研組向研究型、學習型轉化。
本文為:常德市“中職學校電子專業數學內容的配套研究”課題研究論文。
參考文獻:
[1]陳繼澤,職業中學數學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職業教育,2005,(2).
[2]姚漢芬,職業高中數學基礎教育中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8).
[3]梁俊,關于中等職業教育數學基礎課教學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14).
[4]孫赟,就業導向下教學效果的社會反饋體系研究[J].《職業時空》2008,(09).
作者簡介:
宋祥弟,男,任常德工業學校教務科副科長、講師,應用技術教育理學學士學位、湖南省電子技術專業帶頭人培養對象,研究專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