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君
[摘要]在市場日趨激烈的今天,如何重建會計行業的誠信是我們所面臨的緊迫問題。“誠信”是會計行業參與經濟活動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會計行業發展的“至上原則”。
[關鍵詞]誠信 會計行業 經濟活動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194-01
一、誠信概述
(一)誠信的含義
誠信是指誠實、守信。誠實,是指言行跟內心思想一致,不說假話,不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守信,就是講信用,不失信,“言必信,行必果”。
(二)誠信會計的重要性
1.誠信是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既是道德資源,又是經濟資源,誠信在保障交易正常進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作為市場經濟核心的銀行,信用就是其發展的基礎。離開信用,股票、債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無法發展。而且市場經濟越發展,誠信的作用越重要。
2.誠信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客觀需要。對會計行業而言,誠信既是財富,又是財源,誠信還是財力。誠信是財富,是指它有助于會計業務的開拓,市場的占有;誠信是財源,是指它不僅可以使客戶增多,擴大實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潤;誠信是財力,是指誠信品牌是一種極大的無形資產。誠信一旦缺失,就意味著失去了走向市場化與國際化的通行證。
3.誠信關系到會計行業的生存和發展。縱觀中外的成功企業,都把誠信作為追求和必備的品質之一,無一不是以誠信為本而發展壯大的。行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以產品和服務質量取勝,并以此樹立社會信譽。許多會計師事務所市場競爭力強,靠的就是從業者強烈的質量和信譽意識。
二、會計不誠信的危害
(一)危害市場經濟秩序。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信用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原則,沒有了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系。如果市場經濟主體采取不誠信的手段,大量的會計資料不真實,不僅直接影響國家稅收,而且造成各項經濟指標失真,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影響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有效控制,從而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產生嚴重的不公平競爭,損害國家及社會公眾利益,加劇信用危急。
(二)危害會計資料使用者。會計資料的質量,不單純是單位的內部事務,也影響到會計資料使用者及時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會計資料的合法權益。對中小投資者而言,他們投資的主要依據是經審計后公布的會計報表,而會計報表的失真,將直接導致投資者利益得不到保障,從而失去他們對會計報表的可信度。
(三)危害會計工作者自身。會計人員不誠信,輕者違背職業道德,不得再從事會計工作,重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銀廣廈通過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管業務收入和巨額利潤,尤其出具嚴重失實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東窗事發,其執業資格及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被吊銷,簽字的兩名注冊會計師被依法嚴懲。為安然公司掩蓋造假事實的安達信會計事務所已被禁止向上市公司提供審計服務,并被美國各洲吊銷了營業執照。
三、會計不誠信的成因
(一)市場經濟制度。市場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優勝劣汰,最終加劇貧富懸殊。少數人獲得較大利潤而使多數人走入困境。經濟上的弱者,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執行對于強者有利的誠信原則,若獲得相同的利益,付出的成本將遠遠大于經濟上的強者付出的成本。他們為了生存或者改善競爭地位而不被淘汰,只有來用不誠信的辦法,才能完成原始積累或擺脫困境。
(二)利益驅使。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企業的管理層,在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圖的道路,就會不擇手段,圖謀攫取不義之財,做假賬、編制假報表、串通作弊、虛報利潤、制作虛幻的高速成長來蒙蔽監管者,欺詐社會,嚴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三)制度不健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主要通過各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易來進行。在當前信息量空前增大、且瞬息萬變的情況下,我國目前市場機制尚未完善,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機制來保證信息的公開、公正和有效傳遞,這就使得市場交易主體及投資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夠完整,給不誠信的欺詐提供了可能,使不誠信有了可乘之機。
(四)會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隨著形勢的發展,新的會計規則不斷推出,如果會計行業管理部門后續教育跟不上,就會使廣大會計人員對新規則的學習了解、掌握和運用不夠,造成會計人員業務知識方面的缺乏,必然導致管理力不從心。在實際操作中,對新會計規則認識不足,理解不透,從而也會產生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四、維持和提高會計誠信水平的措施
(一)加強司法和政府監管力度,發揮法律和行政力量
1.從有關會計的法制建設來看,目前需要解決懲治造假的“精確制導”問題。所謂會計法治的“精確制導”是指:明確由什么人啟動對會計欺騙的訴訟程序,改變“民不舉、官不糾”的局面,使違法企業浮出水面;明確規定會計真實性的具體法律標準,降低名義上的要求,鎖定少數違法企業和最惡劣的行為,解放大多數企業;明確規定企業負責人是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唯一責任人,把會計人員解脫出來,集中打擊關鍵目標;明確區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瓦解兩者的欺騙聯盟。此外,為了改進會計的法制建設,還需要研究司法會計,提高立法和執法的科學性。
2.從有關會計的政府監管來看,需要解決監管的責任問題。政府監管部門的責任就是要解決防止造假,懲處造假,以及嚴格執法問題。過去企業都有上級主管,企業出了任何問題上級都要受牽連。上級對企業的監管是預防性的,逐級監管,有完善的控制系統,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很困難。現在上級沒有了,監管的責任轉移到綜合部門。綜合部門的權力很大,但只管“滅火”不管“防火”,只有假冒偽劣商品生產出來,已經上市,甚至死了人或媒體已經曝光,或者領導人有了批示,這些部門才開始行動。預防性的監管責任應當歸屬于誰?監管部門不作為應當承擔什么責任?如果不明確,就無法改變當前沒有人承擔責任的局面。
(二)加強社會監督與評價機制,發揮社會力量
目前對于造假賬的輿論譴責已經給企業、會計師和審計師造成一定的壓力,但這種譴責大多是針對整體而非具體企業,多數是學術性、政策性的而非實用性的。我們還缺乏評價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環境、社會力量和動力機制。因此,要在法律上明確,根據公開的財務報表對上市公司所作的分析,屬于言論自由,不構成名譽侵權。應當建立和培植揭露虛假會計信息的市場力量,以改變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狀態。
(三)加強社會教育機制,啟發行為人的良知
會計誠信教育的主要對象,應當是掌握著會計誠信水平支配權的強勢集團,包括企業負責人,能夠控制企業負責人的政府官員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而不僅僅是一般的會計人員。我們長期以來企圖通過提高會計人員地位和業務水平,來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事實上收效甚微。用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水準來減少會計造假,是隔靴搔癢,作用將十分有限。
總之,誠信能否被社會廣泛接受,關鍵是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否符合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市場經濟需要會計誠信,所以對未來我們應持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