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春
[摘要]中國的團體保險憑借自身優勢,是實現員工福利計劃的主要手段及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有著相當的市場發展空間。目前由于政府的鼓勵政策不明朗、監管力度不足、企業投資意識不強以及保險公司自身缺陷等因素阻礙了團險業務的發展,需要各相關主體采取有效對策予以改善。
[關鍵詞]團體保險 團險 員工福利
中圖分類號:F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198-01
一、中國團體保險市場的發展前景
團體保險即以團體為保險對象,以集體名義投保并由保險人簽發一份總的保險合同,保險人按合同規定向其團體中的成員提供保障的保險。目前中國市場的團險業務主要由團體人壽保險、團體年金保險、團體意外傷害保險和團體健康保險四類組成。
1.員工福利計劃發展帶來的契機。團體保險是實現員工福利計劃的主要手段,在西方發達國家基于員工福利計劃的團險隨著員工福利計劃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團體保險幾乎等同于員工福利計劃,商業保險公司則是員工福利計劃的主要提供者。例如,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調查,美國一般企業福利支出占到企業總支出的39.2%,其中醫療及健康保險占26.4%,失業及失能保險占22.7%,養老保險占15.3%,一般壽險占1.3%,可見團險保障占據著雇員福利計劃的絕大部分份額。
中國的團體保險市場起步雖然較晚,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員工福利計劃已成為國內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根據西方國家員工福利計劃發展的經驗,以員工福利計劃為主要經營方向的團體保險,將成為保險業新的業務增長點。中宏人壽于2005年委托“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進行的員工福利保障現狀調查結果顯示:2/3被訪中國企業從未投保團體保險,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由于2/3的被訪者不了解團險和個險的區別,無法用購買團險增加福利的方式來形成企業人才激勵機制;已投保團險的企業多數僅限于意外傷害、意外住院和重大疾病等保費較低廉的保障型險種;然而在還未投保團險的企業中,對保險公司年金類團險產品有需求的達到75%,中小企業需求最大。又比如,世界銀行也曾樂觀地預測,到2030年中國企業年金總規模將高達1.8萬億美元。可見,國內外的商業保險公司都非常看好中國團體保險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
2.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需求。團體保險通過介入員工福利計劃作為對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補充成分,發揮著重要的社會管理功能,根據國內外保險業的發展經驗,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社會賦予保險業的一項責任,也是保險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作用的升華。公民的個人保障結構可以分為3個層次:通過政府機制實現的基本社會保障、由政府和市場混合機制實現的企業員工福利計劃(或稱補充保障)、個人獨立承擔的商業保險。受人口結構及其他諸多經濟因素的影響,中國目前的基本社會保障具有覆蓋廣而水平低的特點,需要通過鼓勵基于員工福利計劃形式存在的團體保險大力發展,以充分發揮補充保障的作用。
3.團體保險自身的特殊優勢更符合企業及社會的需求。團體保險不是一個具體的險種,而是一種承保方式,與個人商業保險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第一,團險具有顯著的低費率優勢,主要表現為:附加傭金比例低,不像個保對每位被保人相對應的個人代理人都需要支付傭金;由于其參保人數多,風險分散性和逆向選擇風險率低,所以風險管理成本較低;對于續保或長期合作的企業,還可以享受更多優惠;單證印制和管理成本方面帶來的節省。第二,投保流程便捷高效,主要體現在體檢等核保程序以及加減保等流程。第三,保險公司可以根據企業的預算、人員結構、員工需求等具體情況量身定制保險計劃,并根據企業需求變化每年不斷改善方案,因而具有相當的靈活性。第四,保險公司通過團險介入員工福利體系,可以借助其保險專業與經驗優勢,為員工提供更專業的福利管理服務。
二、目前中國團體保險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恢復團體保險業務以來,團險市場經歷了從80年代的飛速發展、到90年代的衰落、再到現在業務轉型和謀求新生幾個階段,其發展的主要瓶頸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
1.政府鼓勵政策不到位。目前政府對于企業為職工購買社會基本保險之外的補充養老保險等團體保險是否可以稅前扣除、雇員個人繳納的保費是否予以稅前扣除、以及團險的保險金是否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等問題上政策尚不明確。例如,為了發展企業年金,國務院在2000年頒布了《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方案規定試點地區(需經國務院批準)的企業可將補充養老保險繳費按工資總額的4%在稅前列支,但是具體對企業、個人沒有太多明確的稅收優惠實施細則。同時,目前中國保險業的營業稅稅率為5%,與一般發達國家相比偏高。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保險公司發展業務的積極性,也使很多潛在的企業客戶持幣觀望。
2.政府監管力度不足,團體保險成為洗錢工具。目前不少企業與保險公司利用保險稅收政策的灰色地帶,將團險作為偷、漏稅的工具,通過團險逃過了企業所得稅(稅率33%)和個人所得稅(稅率5%至45%)的雙重征稅。而對于這種現象,保監會尚未能執行有效的監督與懲罰。
3.企業投資團體保險的意識尚待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外資企業將員工福利計劃的概念帶入中國,目前,主要的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是這方面的先行者,而更多的中小型企業及鄉鎮企業的團體保險市場有待開啟。
4.保險公司自身管理與經營的缺陷。目前中國團險市場的整體服務水平和產品種類與國際保險市場存在很大差距,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也良莠不齊。同時保險市場普遍存在惡性價格競爭等現象,有待保險公司的改善。
三、發展國內團體保險業的主要途徑
1.完善團體保險稅收優惠政策。政府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的原則應該是公平、透明和簡單,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并結合我國自身的情況因地制宜的對保險公司推出的各種團險產品分別制定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并且從企業和員工兩方面分階段逐漸的給予不同稅收優惠,包括雇主所繳納保費可以稅前扣除的比例、允許個人稅前列支的個人支付的團體保險保費等。另一方面政府應適當降低保險行業的營業稅稅率水平。
2.切實加強保險監管力度。保監會作為保險行業的主要監管者,應該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不法市場行為,為團體保險市場營造健康、良性的競爭環境。
3.加大宣傳力度。針對企業對于員工福利計劃的認識不足,政府及保險公司應該通過各種有效傳媒與溝通途徑加強相關宣傳工作。
4.保險公司加強自身的管理與創新力度。首先,保險公司應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其次,目前的保險產品應更多結合企業用戶的具體需要及政府政策環境等因素的變化,不斷改善與創新。最后,服務水平有待提高,以專業化服務取代惡性競爭來制勝。
參考文獻:
[1]劉冬姣,論我國團體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J].保險研究,2004年第8期.
[2]許敏敏,團體保險稅收政策的國際借鑒及啟發[J].會計之友,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