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燕飛
[摘要]知識經濟的來臨,使會計環境發生了變化,對傳統的會計實體假設產生巨大沖擊;從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及貨幣計量假設四個方面作詳細探討。
[關鍵詞]知識經濟 會計假設 持續經營 會計分期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200-01
貨幣計量假設是指當會計為持續經營的會計主體進行核算時,是以采用幣值穩定的貨幣來綜合計量為前提的。眾所周知,現行的會計基本假設是與工業經濟時代的會計環境基本適應的,而知識經濟的來臨,使會計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趨復雜化、多元化。當前財務會計只有及時完善、創新某些理論方法體系,才能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真正發揮會計信息的決策參考作用。
一、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是指假設會計所核算的是一個特定的企業或單位的經濟活動,而不是漫無邊際的。盡管現代企業歸投資者所有,但企業的會計核算不包括該企業投資者或債權人經濟活動,或其他單位的經營活動。一般地,經濟上獨立或相對獨立的企業、公司、事業單位等都是會計主體。甚至只要有必要,任何一個組織都可以成為一個會計主體,典型的會計主體是經營性企業。會計主體與經濟上的法人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會計主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如獨資及合伙企業。
1.“網絡經濟”的興起,使得會計主體界限越來越難以把握。以數字化技術為先導,以信息高速公路為主要內容的新信息技術革命,使得知識、信息的擴散與應用大大加快,交易、決策瞬間完成,電腦技術和發展與廣泛應用,使通過互聯網形成了所謂“網絡經濟”。“網上公司”又可稱為“無實體公司”,它可以通過互聯網橫跨大洋把千萬個個體聯系起來,一旦業務完成時,又可在幾秒鐘內解除這種聯系。據美國商務部在其名為《新興的數字經濟》的報告中的推斷,到2002年企業之間因特網商務的數額將超過3000億美元,這些網上實體的出現對傳統的會計實體假設是一個正面的挑戰。如何正確、客觀反映其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是知識經濟下會計假設應設法解決的問題。
2.企業社會成本,社會績效考核及人力資源等信息,已不可能停留在傳統的會計實體中,需要延伸到企業的外部。在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以企業為主體編制的三大報表基本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知識經濟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原三大報表在提供會計信息時的不完整性、局限性:(1)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兼顧經濟增長與社會責任兩個方面,由此企業成本與社會績效考核的會計信息成為必要,這些信息的提供,不再單純是基于企業主體的經濟利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根據使用者的利益來確定會計主體及所需提供信息的界限。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在這一進行了有益的嘗試。(2)知識經濟又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人力資源將成為企業未來經濟利益的主要源泉,人力資源競爭將強于任何一個時代。因此,揭示和披露企業人力資源方面信息將顯得十分必要。
二、持續經營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是指,如果不存在明顯的反證,一般都認為企業將無限期的經營下去。這里的“反證”指那些表明企業的經營將在可以預計的時刻結束,如合同規定的經營期滿、企業資不抵債而瀕臨破產清算。之所以要對企業的持續經營做出假定,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缺乏這項假設,會計核算的許多原則如權責發生制、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等將不能夠應用。另一個原因是企業在持續經營狀態下和處于清算狀態時所采納的會計處理是不同的,如對固定資產在持續經營下可以采納實際成本法,而在清算狀態下則只能夠采取公允價值如市價、評估價值等;對于持續經營下在財務報表中存在的一些本期支出,但收益期間延伸至以后各期間的預付性費用,如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等在清算狀態的財務報表中將不復存在,主要是因為它們并不代表任何的支付能力。
持續經營假設,是指被審計單位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假定其經營活動在可預見的將來會繼續下去,不擬也不必終止經營或破產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
三、會計分期假設
會計分期假設是指可以將企業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個較短時期,據以結算帳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提供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會計分期假設本身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一種補充,它存在的原因與會計管理職能直接相聯系。之所以要計算期間損益,定期編制會計報表,主要是通過報表,找出存在的問題,以利于下驪周期的生產經營。但是人力地劃分區間,并且“待攤”“預提”費用等,必然導致客觀經濟現實與會計反映結果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背離,成為引盧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會計期間的劃分將不可避免引起會計信息的部分失真,這是會計分期假設本身固有的缺點。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傳統的以年度為期的會計分期假設將受到沖擊。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法》均規定會計年度為公歷年度,即以公歷1月1日至12月31日作為會計年度,而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內部管理會計以至戰略管理會計的推行,企業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將朝著多層次、多元化方面發展;在時間上而言,不同管理主體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不同,因此,會計分期應以它們的需要為基礎,決不能以整齊劃一的日歷年度為標準。
四、貨向計量假設
貨向計量假設是指會計主要運用貨幣對企業活動進行計量,并把結果加以傳遞的一個過程,在使用貨幣計量時,必須同時附帶兩個假設:(1)貨幣的幣值不變(或穩定);(2)幣種的唯一性假設。
如果沒有貨幣的出現,貨幣計理假設也就無從談起。在貨幣出現以前,會計計量的尺度較多,有實物量度、勞動時間量度等等,換句話說,貨幣計量只是會計計量史上的一個階段,本身存在著固有的缺陷,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其局限性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了。
1.幣值穩定受到沖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間資本流動的加快,使得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這樣就加劇了會計主體所面臨的貨幣風險,沖擊了幣值不變(或穩定)這一假設。東南亞金融危機所致的一些國家的貨幣大幅度貶值,便是佐證。
2.知識經濟的到來。單純用貨幣計量提供的會計信息,越來越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近年來,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們十分重視信息的相關性,期望財務報告能夠提供更多的面向未來的非貨幣信息,有些學者、專家對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下降表示憂慮,《在發展的世界中會計與信息披露的未來:需要富有引人矚目的變化》一文中,充分流露出了這一點,知識經濟的到來,有不少難以用貨幣計量,但卻對使用決策有參考價值的信息等,如果單純用貨幣計量,這些都只以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是財務報告之外。因此,必須改進計量手段,擴大會計報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貨幣化的信息,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1]孔慶林,“論基本會計假設”,《中國農業會計》,1995年第9期.
[2]陶德言,《知識經濟浪潮》,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7月.
[3]黃進,“美國企業并購潮流的啟示”,《港澳經濟》,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