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華文
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合作學習幾乎已經成為千萬課堂所采納的學習方式。然而,合作學習在實際中的運用并不理想。縱觀現在的數學課,合作學習被泛用的現象并不少見。原因就在于合作學習還沒有被真正理解。合作學習有三個組成要素:恰當的學習內容,健全的小組和有效的指導。其中,恰當的學習內容是教師首先面臨的選擇。選準、選精學習內容是確保合作學習實效性的重要因素。
適合合作學習的內容應怎樣選擇呢?我認為選取的原則是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基礎,以能挑戰學生的智慧,有效引導學生的積極探索,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為目的。總的來說,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考慮兩個方面。首先要考慮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學習要處理的是個人力量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合作學習提高每個人的能力,使學生逐步體驗到大家友好相處、合作的威力。因此,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具有挑戰性、開放性和探索性,是個人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的;通過合作討論,學生能夠形成對問題深刻、全面的認識,又能感受合作交流,聽取各種觀點的重要性,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學會與人共處。其次,要考慮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是學生力所能及的,是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并與他們的智力經驗、知識結構等水平相當。合作的內容還需要有相對的空間。否則,學生的討論就不會有價值。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認為下面的內容比較適合教師們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一、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所得結果容易出現分歧的內容
如果要合作解決的問題答案非常明顯,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沒有必要合作討論了。而使人模棱兩可,易產生認知沖突的內容,最值得討論。教師可以在認知沖突點上就模棱兩可的結論,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辨析,達成一致意見,澄清認識。意見分歧往往容易引起爭論,在爭論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漸自悟個中道理,從而體現合作學習的價值。
如,在“面積與面積單位”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引出“面積單位”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師生互動環節。
學生通過活動探究后,對以上兩圖形的面積有了統一意見:如果用方格紙量的話,長方形面積是24個小方格,正方形的面積是25個小方格。長方形的面積小于正方形的面積。教師神秘地說:“因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長方形多一個,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大。那么你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圖形的面積誰大誰小?”媒體呈現三個有圓形紙片遮住的圖形,下面分別標有16格、4格、6格。大多數學生一開始認為第一個圖形面積最大,因為它有16格。突然有學生說不一定,漸漸地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多了起來。教師順勢引導:“你們為什么會有不同意見?”學生自信地說:“三個圖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樣。”于是教師展示三個圖形,證明學生們的理解相當有道理:確實在沒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樣時,只知道方格數也是沒有辦法判斷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自然地引出:測量圖形的面積需要有統一的單位。這位教師靈活地調用生成性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加深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深層、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現出對合作學習的成功把握。
二、方法多樣,答案不唯一的開放性內容
一些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可用多種策略解決,是很好的激發探究思維的情境。讓學生獨立思考之后
再進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學習效果。因為一個人的思維總是有局限的。合作學習一方面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表達個性思想的機會,另一方面能匯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學生在傾聽中發現別人長處,突破個人思維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視野,建構問題的解決策略。
如,體現“算法多樣化”的內容,就應提倡學生把個性化的方法在小組中交流。“你的方法是——”“你是怎樣想到這種方法的?與同學交流一下。”“你準備向別人推薦哪種方法?”……類似的答案不確定的問題還有:“比較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你是怎么想的?”每個學生比較、猜測的依據和思維的角度都可能不一樣,因為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興趣、愛好等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問題一出必然會有多角度的思考,小組同學就能有效地實現互補和互助。
三、獨立無法完成的復雜的內容
一些操作性強、需要同伴的幫助才能完成的活動內容,適合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如:學了“統計”后,教師設計了“統計某路口1分鐘通過的車輛的情況。”由于是播放錄像,速度比較快,各種車目不暇接,學生一時統計不下來這正是教師的設計意圖:讓大家想到要尋求合作,這樣既能親身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體協作的威力。結果大家分工,有的統計摩托車、有的統計小轎車……寫字太慢就畫“—”來表示,等等。許多辦法都讓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湊出來了,這里的問題解決還很自然地運用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其實,數學問題也不是都適合用合作學習來解決的。比如,學生“筆算多位數乘法”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筆算兩位數乘法的基礎上獨立思考,類比分析,實現方法的遷移,再讓他們說出想法,各抒己見,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獨立運用能力。如果用合作來解決,就會耗時多,而且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因此,合理地把握合作學習內容,有利于教師成功組織合作學習,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