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嫦娥奔月、萬戶飛天的故事使我們對美麗的天空充滿了無限的憧憬,同時也折射出人類對太空探索的不懈追求。2008年9月26日,中國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乘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進行了太空行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載人航天飛行并實現太空漫步的第三個國家。太空中的情況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航天員在太空中又是怎樣生活的呢?現在,大家就跟隨“太空號”航天器去看看吧。Lets go!
惡劣的太空環境——超乎你的想象
從我們生活的地球表面向上,科學家將大氣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對流層位于海平面以上10千米處,大氣中的水汽幾乎都集中于此。這里是展示風云變幻的“大舞臺”,天上的朵朵白云、刮風、下雨、電閃雷鳴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對流層內。在10千米~40千米的區域,氣流主要表現為水平方向運動,對流現象減弱,所以叫做“平流層”,又稱“同溫層”。這里基本上沒有水汽,晴朗無云,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于飛機航行。我們熟知的臭氧層(20千米~30千米)也處在平流層中,它像一道屏障一樣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高能粒子的襲擊。中間層位于40千米~80千米處,這里經常會出現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美麗的極光等。而處在80千米~370千米的大氣,由于受太陽輻射,溫度較高,氣體分子或原子大量電離,就形成了電離層。這層大氣能導電,反射無線電波。于是,人類就利用該層大氣的這個特點,實現無線電通信,使遠隔重洋的人們也能互通信息。電離層以上就是外大氣層了。這里的空氣極其稀薄,已接近真空了。當然,大氣層空間和外層空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逐漸融合的。那太空(外大氣層以上)的環境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其實,太空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它是一個高寒、高真空、強輻射、微重力的環境。太空中的平均溫度為零下270.3℃。在這個溫度下,連鋼材都會變得像玻璃一樣脆,如果沒有特殊的裝備,人是不可能生存的。其次,在太空中,各種天體會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如太陽的電磁輻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輻射等。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厚厚的大氣層和地球的磁場保護,我們的地球將會像月球一樣滿目瘡痍,更別說有生命存在了。另外,太空中的空氣極其稀薄,是一個高真空的環境。宇航員在太空中行走,由于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會因失重而漂浮在空中,產生飄飄然的現象。但你可別以為這很好玩,這種微重力環境會使宇航員出現頭暈、目眩、惡心、困倦等癥狀,對人體肌肉和骨骼都會造成損害。現在看來,太空環境的確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而是相當嚴酷的。
昂貴的宇航服——太空漫步的生命保障
要想在環境惡劣的太空中漫步,就必須要有一件能抵御高寒、高真空、強輻射等惡劣環境的宇航服。實際上,一套艙外宇航服就是一個微型載人航天器,它能保證人體有合適的壓力,有通風供氧,有合適的溫度和濕度,能保障宇航員的正常生存,并能進行太空作業。別看宇航員所穿的宇航服很笨重,制造這件高科技衣服卻是很復雜的,所以其造價也很昂貴。宇航員翟志剛出艙時所穿的那件宇航服是由我國自行研制的,其造價是3000萬元人民幣,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我國最貴的衣服了。
穿上這件宇航服,宇航員還是不能隨意出外活動,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在太空中行走的宇航員由于沒有參照物,無法分清物體的遠近大小,并判斷其速度快慢,如無保險措施,很容易被丟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為人體衛星。這可怎么辦呢?不要著急,科學家為宇航員設計了兩種太空行走的方式,以保證他們的安全。
一種是早期研制的“臍帶式”系統。宇航員所需要的氧氣、壓力、電源和通訊等都是通過一根“臍帶”由載人航天器提供。但由于航天器走遠了容易使“臍帶”纏繞,宇航員會像嬰兒那樣“窒息”而死。所以,這根“臍帶”不能過長,宇航員只能在航天器附近活動。
另一種是后期發明的裝在宇航服背后的便攜式環控生保系統。宇航員出艙后與航天器分離,由于身穿艙外宇航服,背著便攜式環控生保裝置和太空機動裝置,宇航員可到離載人航天器100米遠的區域活動。便攜式環控生保系統中有一個“太空噴氣背包”。這種背包高約1.25米,寬約0.83米,內裝12千克液態氮,共有24個噴嘴。它像一把沒有座位的椅子,安裝在宇航員的背上。宇航員可以通過扶手上的開關控制24個微型噴嘴,噴射出背包里的液態氮,從而形成各個方向大小不同的反推力,實現不同方向的移動。有了這種噴氣背包,在茫茫太空中漫步時,宇航員就能隨心所欲地翻筋斗、旋轉和前后左右地自由移動了。
雖然便攜式環控生保系統擴大了宇航員的活動范圍,但考慮到安全問題,現在大部分宇航員艙外行走時采用的仍然是“臍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