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華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社會對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作為人才的培養主體——學校,肩負著提高人才素質的重任。本文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教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學;主體地位;語文;素質教育
在面臨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中,人們對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也就是教育要以培養人的素質為目標。語文素質教育觀念是依據人的發展和未來生活的實際需要,通過語文教學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并以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為根本特征的學科教育觀念。這里的語文素質主要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內在品質,包括思想道德、語文知識能力、思維品質、個性心理素質、學習興趣和習慣等幾個方面。
一、要培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
傳統語文教學觀基本是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的理念進行教學,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傳授給學生知識,但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現在提倡的是大語文觀,是一個從知識本位向人本位的轉化過程。它不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教學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個體學會學習,促進人格與個性全面發展為重點。從這一理念出發,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得到保證,自主學習習慣必須得到培養。這一轉變也充分體現了當代語文素質教育觀念的巨變。通過大力推動課外閱讀,讓學生自己去獲取、去探求、去尋覓、去掌握,從而感受讀書的樂趣,激發更強烈的讀書欲望,最終形成習慣。課外閱讀把追求學問變成學生自覺自愿的行動,有助于實現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對于提高語文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魯迅先生曾說過:“(讀書)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詩人蘇軾也有“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一說,可見課外閱讀在提高人的語文實際能力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語文知識能力、思維品質等語文素質教育的好方法。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教師應該“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引導他們在實踐中自主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開發他們學習的潛能,發展個性”。(摘自《語文素質教學大綱》)
三、培養學生的美育觀念
語文素質教育不僅包括思想道德、語文知識能力、思維品質、個性心理素質等教育內容,還包括學生腦力、情感等審美教育、美感教育。中國很早就有了美育觀念,孔子將“樂”列為學校教育科目“六藝”(禮、樂、射、御、書、教)中的一種,并對其多種社會功能作過詳細分析。稍后的荀子也強調藝術具有“美人”“美俗”,即培養人才、移風易俗的巨大作用。現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主張通過美育來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高尚純潔的習慣。因此,語文素質教育中的美育更應該體現在我們現代的語文教學過程之中。
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美育作用的名篇佳作,如《陋室銘》《愛蓮說》等。拿《陋室銘》來說,我在教學過程中就始終注重穿插美育觀的培養。首先從整體感受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原因在于住的人品德高尚,有高潔傲岸的節操;然后分別從陋室的環境、主人的交往對象、生活情趣三個方面具體說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最后再拿古人作比,強調自己安貧樂道的情懷——“何陋之有?”如此分析,讓學生對作者的優美品德有更深的體會,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美育的培養。
四、鼓勵、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興趣
語文素質教育有對學生語文興趣及習慣培養的相關內容。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楊振寧先生也說過,“成功的最大秘訣是興趣”。要使學生學好語文,掌握語文要領,語文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更應如此。具體到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中教師應淡化選拔意識,強化普及意識,堅持面向全體,不偏愛,不歧視,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擁有心理安全感、舒適感,從而拋棄壓抑心理。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自覺將語文課擴展延伸,把教室、圖書館、課外活動連成一個整體,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素質教育強調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點,發揮他們的長處,要為每一個學生的才能智慧的發揮創造條件。學生的潛能是多種多樣的,每個學生都渴望成功。教師應因勢利導,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創設活動的空間,搭建表演的舞臺。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語文素質應以培養語文知識能力為主干,將思想品德、心理素質、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滲透于語文知識的傳授和語文能力的訓練中,在帶領學生推敲如何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同時,播撒育人的種子、智慧的種子,使學生語文知識能力、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獲得全面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