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很多中學生被學業成績不佳所困擾,并由此產生消極學習情緒甚至逃避學習。本文分析了學生學業成績不佳的類型,并研究其形成原因,探究了對學業成績不佳學生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學業成績;類型;原因;教育方法
學生學業成績不佳包括由各種原因所致的成績低下。這部分學生在班級中占極少數,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學業成績低下的類型和導致學生學業成績低下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以達到“藥到病除”的最佳效果。
一、學生學業成績不佳的類型
第一種類型的特征是可接受性差,但他們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其學習成績不佳主要是思維特點所引起的障礙。此類學生占了學業成績不佳學生的大多數,調查中學業成績不佳的11名學生中,就有6名學生屬此類型。他們沒有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解答課題的條件和方法具體化,這種努力可使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但其中有部分則企圖逃避學習中的困難,他們竭力求助于抄襲、提示等手段來取得好成績。
第二種類型的特征是學習態度消極,但其思維活動質量高。這多半是情緒障礙和環境影響所致。在學業成績不佳的11名學生中有3名屬此類型。這類學生在入學時都有很好的基礎,也有學習的愿望,但他們沒有養成埋頭鉆研的精神,對必須集中注意力和記憶力、積極思考的專業知識很反感,又因學習落后而引起精神負擔加重,這樣使得他們對學習產生消極態度。
第三種類型學生表現為可接受性差,同時對學習持消極態度,即綜合了前兩類學生身上消極的方面。調查的11名成績不佳學生中有2名具有這種消極特征。
二、學生學業成績不佳的原因
1.學生自身的障礙
首先是學生的身體障礙。對身體存在障礙、難以承受學習任務的學生來說學習是一件苦惱的事。這類學生包括以下情況:身體素質低下,感覺器官先天缺陷或后天損傷,大腦受損等。這些學生或無法集中注意聽講,或無法理解所學內容,或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影響其可接受性和學習態度,致使其學習成績低下。
其次是學生的性格、情緒障礙。性格、情緒等非智力品質與學生的學習密切關聯,因為學生時期自制力還十分有限,行為中的理智因素還處于劣勢,許多行為受情緒、性格所左右。情緒高漲時成績會直線上升,情緒低落時成績下降幅度也難以預測。性格外向的學生往往對自己的學力作過高的評價,對學業成績低下視而不見;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過低評價自己,以致產生自卑心理,背上精神包袱。調查的11名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中,有2名是由這方面原因引起的。
再次是學生的思維特點所引起的障礙。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即不善于超出具體情景去概括、抽象或者轉義——這是學生的思維特點之一,這一特點在學習數學和語法這些學科時明顯地表現出來。學生學業成績不佳多半是這個原因所致,調查的11名學生中有8名如此。
此外,還有經驗不足,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適當等所引起的障礙。學生學習經驗有限,學習時精力不夠集中,或者學習方法不對頭,缺乏計劃性,抓不住重點,時間分配不合理,等等,都會影響學習效果。
2.環境因素的影響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這里的一切,諸如設施、設備、教師的素質、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態度等無形中都對學生學習產生影響。研究表明:學生對于學校各種情況的看法、情感態度和學業成績是有關系的。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庭結構、家庭氣氛、家庭條件、家庭成員的素質及家庭教育類型等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
社會影響也不能忽視。許多學生成績下降都由社會原因引起,如拉幫結伙;閑暇時間沒有充裕的活動場所,沒有豐富的活動內容;與各種不良分子接觸,置學習于腦后,自然難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學業成績不佳學生的學校教育方法
首先,教師對學業成績不佳學生應有正確的教育態度。不少教師經常把學生的學業成績局限在考試分數上:分數高者,教師會為之自豪,并給予各種獎勵;分數低了,學生則會得到教師挖苦、歧視甚至打罵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懲罰。這樣做的后果,前者只會培養為分數而努力的奮斗者,后者則會導致學生自卑、自暴自棄等性格。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師必須正確把握衡量學習成績的標準。在一般情況下,學生考試成績好,說明其學業好,但也不盡然,因為考試不能檢查學業的全部,而只是檢查其中的一部分,更何況考試的臨場發揮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可見教師須清楚:考試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讓學生為成績而學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教師不要只盯著得多少分,而應引導學生找出薄弱環節,加強學習。
其次,家長應能對學生給予適當的引導。對前述第一類成績不佳的學生,要做好改造他們的思維活動特點的工作。鑒于他們的概括能力不夠,直觀動作思維比語言邏輯思維占優勢,幫助他們時應注意直觀形象,讓他們做些能夠將思維從具體轉化為抽象的練習;對第二種類型的學生,需發揮他們的優勢,做好細致的轉化工作,培養其良好的學習動機,防止情緒波動,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將課外閱讀與課業學習結合起來,同時要對其課外閱讀的量和質加以控制;對第三種類型的學生,則應善于尊重、愛護他們的自尊心,不斷擴大他們獨立活動的范圍,通過活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愿望。
再次,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的前提是充分利用時間。前述第一類學生可能學習用功,學習時能坐得住,但取不到好效果;后面兩類學生則沒有學習習慣。總之,對此需進行具體的幫助,確定一次學習時間的長短,中學生以一小時左右為宜。這段時間后應有休息,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習時間長而不看效果。
此外,良好的家庭氣氛和環境也便于學生提高學習效果。作為家長應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創造較佳的環境。
總之,學業成績不佳并不預示學生難以得到發展,而只是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小小波折。教師給予必要的重視,再施以適當的教育,學生完全可以改變現狀,成為一個合格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