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彩虹
摘 要:被動句是漢語中的一種特殊句式。一般認為,主語是受事的,句子就叫做被動句。被動句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意念被動句,它是一種沒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另一類是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其中,無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只能從主語同謂語之間的語義關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常見的有四種形式,分別是“被”字被動句式、“見”字被動句式、“于”字被動句式、“為”字被動句式。
關鍵詞:被動句;類型;句式
所謂的被動,是指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被動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種句式,為了強調賓語的受動地位,可將賓語置于主語的位置,主語置于賓語的位置。
一、古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古漢語被動句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形式的被動句,另一類則是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沒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只能通過上下文意去了解主語的被動性質。而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常見的有四種形式,分別是“被”字被動句、“見”字被動句、“于”字被動句、“為”字被動句。
(一)意念被動句
意念被動句是沒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有時通過上下文意去了解主語的被動性質。如:
1.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被追上,被趕上)
2.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被放逐)
有時,也根據意念被動句的規律來斷定意念被動句。如:
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蔓草而不可除也。
帶能愿動詞“可”的句子,往往是意念被動句。
1.厲王弒。
2.昔者龍逢斬比干剖。
3.屈原放逐,乃賦。
謂語動詞為及物動詞,應帶賓語,形式上卻無賓語。這樣的句子往往是意動被動句。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上下文中同一個詞,分別構成主謂和動賓結構,主謂結構的句子往往是意念被動句。
(二)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
1.“于”字句
介詞“于”引進施事置于動詞后的句式。
主語+謂語動詞+于+施事
(1)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
(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3)兵敗于陳涉。
(4)地度于劉氏。
2.“見”字句
用助動詞“見”直接置于動詞前的句式。
(1)主語+見+謂語動詞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是以見放。
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流二十年。
(2)“見”“于”套合句
主語+見+謂語+于+施事
吾嘗見笑于大方之家。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3)主語+見+謂語動詞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見我,笑我。
3.“為”字句
(1)主語+為主+謂語動詞
將為三軍獲。
身死于秦,卒為天下孝。
(2)主語+為+謂語
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者,一棄無補。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3)主語+為+謂語+于+主動者
晉楚為制于秦=楚為秦制
伍胥父兄為戮于楚=伍胥父兄為楚戮。
(4)主語+為+施事+所+謂語動詞
方術不用,為人所疑。
(5)主語+為所+謂語動詞
不者,為所絕秦戮。
(6)主語+為+施事+見+謂語動詞
為公見信。
4.“被”字句
(1)主語+被+動語
信而見疑,患而被謗,能無怨乎?
(2)主語+被+施事+動語
二、古今被動句的演變史
被動句最終能取代其他三種,成為被動句中最典型的句式,原因有:
A.“見”字句:在先秦散文中用例比較少,而且它有不能引進施事的局限,它不是被動句完善的結構。
B.“于”字句:它有引進施事的作用,本身不具有被動的意義,也不是被動句完美的標志。
C.“為”字句:為用在動詞前,它使句子主語明顯具有被動的性質,但它本身不具有被動的意義。
D.“被”本身是動詞,當用在動詞前,使主語明顯具有被動的性質,后來它引進施事,使被動句的結構進一步完善。
E.“于”“見”“為”字句都具有書面的色彩,而“被”字句具有口語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