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忠
據報載,云南某省要把“十年后的政績”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改變當前過于注重干部短期顯績考評,忽視長期潛績的評價機制。實為大快人心。
其實,對教師評價何償不該如此?教師的工作成效同樣有顯績與潛績之分,但是目前對于教師的評價機制僅僅停留在考察短期的顯績上。看平時抽測或學期考試時任教學科的優分率、及格率、平均分;畢業班還要看三科總合格率、升學率。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眼睛就盯在上述這幾個短期的顯性指標上,也就是“可視性”的顯績上。
教育本身是具連續性的,自然也是累積性的文化變革。一種良好的教育,它和農業生產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它也必須春天播種,秋天收獲。甚至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知識在個人意義上的建構與生長、學生綜合素養的內化與沉淀,總是緩慢地、漸進地。漫長的周期性,正是教育本來的面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是慢的藝術,不是簡單的輸入——輸出的即時性過程。長期沉淀下來的素養才是真正對人的一生發展有用的東西;教育所生發的潛在的、不斷積聚的巨大力量才是真正影響人一生的核動力。與學生內置的核心素養相關的便是教師工作的潛績。因此,教師工作的潛績遠遠比短期的顯績更具生命力與可持續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現行的評價機制從操作簡便、直觀量化出發,竟然舍本逐末,看重顯績,忽略潛績。
一切負責任的教育都是開放的,向未來開放的,為未來奠基的。關照兒童未來的教育總是激揚學生生命的,總是激揚學生揚帆遠航、漫游世界的。領著學生劃槳,還沒出港就停泊,注定培養不出好水手。近視的時代應該過去。教育應該合乎人成長的規律。提高教師工作潛績在評價中的比重勢在必行。但問題是,潛績是即時隱蔽的、延顯的,我們要對其進行捕捉、測定,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困難并非窮盡了一切可能。時間是考察績效的最公正、最有說服力的評判人。進行“連續性考察”是我們的應然選擇。對于教師工作的真實評價,需要我們對學生的發展態勢進行連續性的考察之后再作出審慎的認定。無論是評課,還是階段性的工作評價,我們都要學會遠眺。在考核評估的過程中,既要有短線的考核,更要有長線的評估。
比如,對于啟蒙教師,我們不要急于對他一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終結性的評價。如果班級主題基本保留的,我們可以在中年級和畢業時再次對他進行聯合式的考核。如果班級主體已經瓦解,我們仍然可以關注原班學生的去向,統計一下全校到畢業時發展得好的、潛力大的學生前幾年都是哪些老師任教的。培養的好學生多的,前任教師仍然可以得到高分值的績效評價。甚至到了中考、高考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對小學的教師進行關聯性的考核。負責任的評估,理應是一種長線考核。就像對于農民的評價要等到秋天把谷子收上來一樣,必須經歷從春到秋的過程。
當我們更為關注教育教學工作的潛績的時候,教育的現狀也許就會發生根本的改觀:教學得以松綁,中小學課程的內在建構性銜接得以實現,學習領域的統整得到優化,社會新興議題得以準入,學校本位的課程得以發展,協同教學得到更多程度的重視。現行的9年制或者將來的12年制義務教育就會真正聯為一體。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學文化勢必會傾向于一種長遠的眼光,培養學生適應未來挑戰的帶得走的基本能力:增進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能;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提升人生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的品質;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運用科技與信息的能力;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其中解決問題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這兩項的培養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另外,這種長線的考核評估,“我們就更有可能回到自己——從自我生命的反省中返回教育,回到一種更多元更具開放性的自我認同中,從而能夠避免再一次的迷失”(張文質語)。這種長線的考核評估,對于我們更好地篩選教育教學方式,找到最有效的提升學生素養的范式是大有裨益的。這樣篩選出來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可能更為科學可靠,更易達成最優化的教學。
當運行長線觀測教師工作潛績的評價機制成為現實的時候,教師就不會只對眼前負責,同時也要對學生的未來負責。教育發展到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也是對教師自己負責的時候,教師才能更好地為孩子的未來做好籌劃。對孩子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素養,需要長期接力培養的學力、習慣等才能盡心盡力,瞻前顧后,起到承前啟后、奠定基礎的作用。我們每個具道義感的領導都應該明晰,潛績關乎學生的潛力,眼前的顯績遠遠沒有未來的潛績重要。如果我們只考核教師當下的顯績,失去的可能將是孩子成功的未來。科學的教育評價應為顯績潛績并重,不可偏廢。既有短期的目標,又有長遠的打算,這樣,對學生的發展更有利。
抬望眼,潛績入眼來,教育才有希望,我們才可能迎來有遠見的教育時代。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