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紅芹
兒子小的時候,我們家經濟條件不太好,兩人的工資除了維持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外,還要負擔弟弟妹妹的學費,常常不到月底就捉襟見肘,根本沒有多余的錢款給孩子買玩具。眼看別的孩子手中的玩具不斷更新,我們的心中多少有點內疚,總覺得虧欠了孩子。有一次,受中央電視臺大風車“做做玩玩”欄目的啟發,幼師畢業的我和學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的先生一合計,決定利用廢品給兒子做玩具,沒想到結果居然是名利雙收。現在想起來,還有那么幾分驕傲和自豪。
我們做的第一套玩具是塑料泡沫系列。
包裝用的塑料泡沫到處都有,有時連撿垃圾的都不要。可在我們家里,塑料泡沫卻走進了玩具的行列。瞧,方方正正的大塊泡沫,經過小刀和鋸條的切割,不一會就變成了“小汽車”的模型。然后再精雕細刻,美美地包裝一番:剪四個紅色的塑料圓點貼上去就是車燈,把一個坐著的塑料小人塞進用小刀挖成的洞就有了駕駛員,把四個塑料瓶蓋從中間穿透后再從小汽車的底部穿過去就有了車輪,最后用彩筆寫上車名和車牌號,這樣一輛漂亮的“小汽車”就誕生了,緊接著,我們又制作了“客車”“貨車”“大吊車”和“拖拉機”,每一輛新車的誕生,都會讓兒子歡呼雀躍,抱著他爸和我親一番,愛不釋手地拉著我們一起玩,那情形至今讓我們難忘。后來,只要看到電視上或大街上有造型奇特的汽車,我們都會依葫蘆畫瓢造一輛,雖然和商場賣的無法相比,但足以讓兒子過把車癮。每當有客人或鄰居小朋友來玩,他都會把所有的車擺出來,他既是解說員又是駕駛員,玩得不亦樂乎!
第二套是塑料奶瓶系列。
我們是把孩子夏天喝的塑料奶瓶收集起來,制成有趣的玩具,孩子玩起來特別開心。一種是小水桶,在奶瓶上端三分之一處剪掉,對稱留出“桶鼻子”,用鐵絲鉆個眼,系上彩帶就變成一只只可以盛水和沙子的“小水桶”。另一種是“保齡球”,做法更簡單。只要選十個式樣相同的奶瓶裝些沙子封上口就行了,配上小皮球,孩子和他爸就可以隨時隨處玩“保齡球”。最有趣的是下一種,受圓形筆筒上的動物連續圖案的啟發,我們以果奶瓶底部為基座,剪出了尖尾巴的小公雞和扁尾巴的小鴨子,用燭火烤一烤,折彎兩邊的翅膀,它們頓時有了展翅欲飛之勢,孩子喜歡把它們放在水里玩。有時候我在每個動物頭上別個回形針,根據童話故事《小公雞和小鴨子》的情節,每人一根約一米長的小釣竿,一家三口空閑時玩起“救救小公雞”比賽。這則家庭游戲集德、智、體、美、勞為一體,可以培養孩子多種能力和品質。在1996年中國婦聯組織的中國首屆“好孩子杯”家庭游戲大獎賽中一舉奪冠,得到“好孩子”集團贊助的高檔童車一輛,當孩子他爸把車子推進門的時候,我們全家就像過節一樣高興。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意外之喜,無異于今天人們買彩票中大獎。兒子騎著它上完小學,搬新房時都沒舍得扔掉。
今天,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都習慣到商場去給孩子買玩具,很少有人再挖空心思給孩子做玩具。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說,它們的價值是相同的,但站在家庭角度說,且不說做玩具經濟實惠,富有特色,就是在培養親情方面,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為做和玩的過程都是一家人共同參與的,每個環節都凝聚著大家的才能和智慧。
(作者單位:邳州潤才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