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青 張星奇
【摘 要】2008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為了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和GDP的穩步攀升,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財政、貨幣政策用以擴大內需,但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卻遠不如我們所預期的那樣顯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低層次化。我們應該通過產業總體結構的調整,戰略產業的確立和發展,圍繞消費熱點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等途徑來實現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以提高擴大內需的有效性。
【關鍵詞】擴大內需 產業結構 調整
一、擴大內需過程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一)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實施對需求的拉動效果不明顯
為了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國人民銀行多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和再貼現率,政府出資4萬億資金用以擴大內需,各地方政府針對房地產市場出臺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山西對煤炭產業下發了新的管理規定。從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上述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確實初顯了一定的成效,投資需求的增幅明顯上升。但從其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拉動效果來看則遠不如我們所預期的那樣顯著,消費市場持續疲軟,居民的最終消費率繼續下跌,儲蓄率仍保持較高的上揚趨勢,企業和個人的投資仍舊清淡。這就表明在我國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僅通過從總量上增加投人來對經濟進行刺激是不夠的。
(二)有效需求的不足實質上是供需結構失調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
我國目前所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是絕對的,而是需求總量不足而潛在需求巨大,供給總量過剩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的表現,是供需結構性失調長期積累的結果。市場急需的產品不具備首先擴張的生產條件,而所能提供的產品大多數與市場需求不符合。比如,一方面,我國許多傳統產業面臨著生產能力過剩和市場需求疲軟的艱難處境,軍工產業尤為明顯;而另一方面許多的外國產品和外資投資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國內的市場上的市場占有率卻在不斷擴大,而是不斷涌向國外市場。對這種現象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占領我國市場的外國產品要么是國內不能生產的,如計算機芯片;要不就是國內雖然能生產但產品質和性能不能滿足使用要求的產品,如某些先進的電子元器件。所以外商的產品進人中國市場幾乎不用價格競爭手段,“再貴也有人買”,這就說明并不是需求不存在,而是國內的生產與需求的不配套,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跟不上消費結構的變化,使得絕大多數的需求無法實現。因此,有效擴大需求的關鍵還是在于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產業結構調整是激活有效需求的有效途徑
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投資需求和擴大消費需求兩方面。從兩者對經濟運行所產生的拉動作用來看,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短期拉動作用可能會很明顯,但從再生產的角度來看,消費需求才是經濟增長真正持久的拉動力。投資需求在一定意義上只是消費需求的派生需求,其本身不可能成為經濟增長持久的拉動力。我國政府所采取的以擴大投資需求為主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拉動的效果不明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就是因為忽視了巨大的潛在的消費需求的刺激作用。
二、擴大內需過程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幾點建議
以產業升級為中心任務,實現產業結構優化,以現代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特別是農業要加大調整力度,一方而要加快畜牧業發展,使畜牧養殖業成為中國農業的重要增長點?,F在畜牧養殖業在農業中的比重提高了,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此相關的飼料工業也將大有發展前途;另一方而要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在國外,農副產品中初級產品與加工產品價值比大體是1:4,而我國是1:0.8,需大力加強農副產品加工業,南街村就是很好的例子。工業方而主要是改造傳統產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第三產業需重點發展財會、咨詢、法律等服務產業。
(一)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應與有效需求相一致
我國在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發展,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消費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這就意味著人們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對享受和發展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卻在大幅度提高,那么這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言則意味著人們對第一產業產品的需求比重相對下降,而對第二產業產品的需求比重相對上升。根據羅斯托對經濟成長階段的技術標準劃分理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會對第二、三產業產品(尤其是第三產業產品)有更高更大的需求,而這些巨大的現實或潛在需求的滿足就必定要求我們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使得總供給與總需求相適應。以住宅業為例,隨著住房改革的深入,福利分房的取消,商品房已經成為新的消費熱點。但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住房的商品化率卻不到30%,對于絕大多數城鎮居民而言,制約商品房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價格普遍偏高。為了形成合理的房價機制,促進商品房的消費,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除了要求政府削減各種對房地產開發商征收的名目繁多的稅費外,作為房地產商本身也應該以開發經濟適用的中低檔住房為主,并盡快形成住宅建設、銷售、售后的物業管理相互連接相互配套的合理機制。另外,還應該積極推進商品房二級市場的形成,容許舊有住宅上市流通,提高空閑住宅的周轉率和實際利用率。
(二)擴大內需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調整應該以優化資源配置為最終目的
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與人類需求的無限性是我們不得不得面對的難題,擴大內需和產業結構調整本身就是資源配置的兩個重要環節。就微觀而言,是企業如何處理好資源、能源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就宏觀而言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資源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建國之初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源的重復浪費和改革開放以來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濫用,導致水土流失、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加大對第一和第二產業的調整力度,合理開采利用資源和能源,為我們也為下一代營造一個好的生存環境。
(三)擴大內需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調整應與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為指導
戰略產業最大的特點是其具有高的產業關聯度,從技術上分析,戰略產業通常與其他產業之間存在著很高的產業關聯性,而且直接消耗都比較大,也就是說它與其他產業聯系的強度也很大。正是由于這種關聯使戰略產業本身所具有的較高的生產率水平會很快傳遞到相關產業,產生強大的外部效應,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并且這種外部效應還會通過產業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一級一級地波及下去,直到貫徹到各個產業之中從而使得各個產業的生產率水平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在擴大內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快戰略產業的建立和發展以便通過產業鏈對相關產業所產生乘數效應,實現迅速擴大投資需求的目標并最終實現消費需求的擴張。
(四)擴大內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應該與國際貿易戰略相協調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雖然經常處于出超狀態,但分析我國國際貿易結構就可以看出,服務貿易存在著很大的逆差,高科技產品出口貿易額占的比例很小,出口額比較高的是轉口貿易、加工貿易、輕工業產品、服裝以及一些原材料性產品,總而言之科技含量極少。我國貿易出口的良性比例應該是以提高自主創新的產品和第三產業為主,適當發揮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所以,第一擴大內需的投資要能彌補我國貿易的缺陷;第二擴大內需的投資眼光要看遠與長期的貿易戰略相協調;第三擴大內需的投資要以發揮國際貿易的互補性、特色性和自立性相統一。
(作者單位:第二炮兵工程學院;陜西省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