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雁蓉
【摘 要】融資難題一直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特別是在當今金融危機下,解決好這一問題尤為重要。本文從分析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入手,有針對性地提出金融危機下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中小企業融資 對策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到世界各地,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這對于資金本來就不十分充裕的中小型企業來說,真的是冬季的到來。目前情況下,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對于我國經濟形勢的穩定、勞動力就業、擴大內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一是銀行貸款條件相對更加苛刻。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銀行加大風險控制,貸款條件要求更加苛刻。目前雖然國家施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中小企業融資依然面臨“寬貨幣、緊信貸”的問題。而銀行又是我國中小企業進行貸款的主要渠道,銀行的“斷供”往往會成為壓死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抵押物價值被低估,中小企業貸款能力下降。一些中小企業反映,目前評估機構對抵押物價值評估普遍存在低估現象,一般只評到70%,這樣一來,銀行的風險系數微乎其微,但與此相對應的卻是企業貸款能力大幅下降,資金需求愈趨緊張。
三是擔保公司受到很大沖擊。擔保機構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貢獻不小,但在危機中,一些擔保公司“自身難保”,受到很大沖擊,擔保機構和銀行合作幾率不高,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下,民間借貸成本迅速上升,風險急劇放大。民間借貸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方面是把雙刃劍,在解決中小企業急需資金的同時,也使它們負擔起了更高的融資成本。同時國家對民間借貸活動也缺乏有效的監管,它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從銀行難以貸款時,企業不得已轉向社會和民間借貸,高利吸收資金維持經營,一旦資金鏈斷裂必將引發嚴重后果,目前已有極個別這樣的例子。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成因
1.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資本市場缺乏層次,直接融資存在結構缺陷
我國目前債券和股票市場的發行和流通雖然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廣大中小企業仍然難以躋身其中,大型企業依然占據優勢。加之在債券市場投資者的構成當中,機構投資者一直是絕對的主力,當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偏小、流動性受限時,對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通常有限。
2.間接融資體系存在制度缺陷,大企業對小企業形成明顯的“排擠效應”,縣域中小企業融資出現真空
由于歷史沿革和現行的管理體制,四大行的主要客戶群體依然為國有大企業,中小企業很難得到貸款。從金融體制方面分析,與眾多的中小企業相比,我國中小銀行不僅數量嚴重不足,而且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諸多障礙,無力滿足縣域經濟中廣大中小企業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
3.缺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正規制度安排和相應配套措施
(1)法律制度和實踐對信貸人權利保護不利。在我國的整個法律制度安排中,缺乏對信貸人權利的保護,嚴重影響到中小企業融資的有效性和可得性。加之金融機構債權保護手段嚴重不足,通常運用的追償、行使抵押權、訴諸法律等手段的運用效果不佳。2000年以來,雖然金融機構將90%以上的債務企業破產案件訴諸了法律,但通常法律保護的也只是賬面債權,債務企業的財產已經被轉移,金融機構債權實際上被懸空。形成了在一些產權保護差的地區,借款企業逃廢債嚴重,銀行惜貸、被動防守、信貸結構進一步惡化,中小企業融資更為困難的惡性循環局面。
(2)大多數中小企業對信息披露重要性的意識淡薄,征信體系尚未建立。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對于信息披露重要性的認識雖然有所加強,但遠未達到完善的程度,大多數中小企業沒有形成重視對外信用度和企業道德的商業習慣。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對于“市場交易”的前景和重要性還缺乏認識,“市場交易”的場所制度很不完善、全國性的征信體系尚未建立。
(3)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實力較弱,風險補償機制缺位。我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呈現出多
樣化特征,但其總體實力較弱、擔保風險累積,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其在中小企業融資中作用的發揮。
三、對策
1.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股票融資對于整個融資體系的建設,起著一個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因此要在已有的基礎上加快建設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中小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市,首先有利于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又增加資本金的支持,它又會帶動信貸的進一步擴大,帶動股權投資,使私募股權投資和VC有了更好的退出渠道。因此,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會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的基礎和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
2.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與大型金融機構的經營取向不同,中小金融機構比較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除因為它們資金少、無力為大企業融資外,主要是因為中小金融機構在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方面擁信息上的優勢。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機構,專門為地方中小企業服務。通過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小金融機構對地方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程度漸增加,這就有助于解決存在于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即使中小金融機構不能真正了解地方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但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組織中的中小企業之間會實施自我監督。一般來說,這種監督要比金融機構的監督更加有效。
3.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正規制度安排和相應配套措施
(1)增強信貸人權利保護是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的根本途徑。近幾年來,為改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與這些政策配套的法律、法規尚不完整,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法律體系總體上顯得較為單薄和原則,執行時遇到了許多障礙和空白點。因此,建議我國加強對債權人保護,進一步完善貸款擔保的法律制度特別是擴大可抵押資產的范圍,建立統一的財產抵押登記體系,建立高效的破產制度,使債權人能夠低成本地實現擔保利益。
(2)搭建中小企業信用社會化服務平臺。解決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途徑是營造社會信用環境、提升企業的信用意識和信用能力。推進建立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對象,以信用記錄、信用征集、信用調查、信用評級、信用發布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信用制度,構建企業守信褒揚、失信懲戒機制。
(3)建立擔保機構的資本金補充和多層次風險補償機制。從全國平均水平分析,目前銀行可以接受的擔保機構放大倍數通常在5倍以下,這就意味著擔保機構有必要通過擴充資本金規模來壯大自身能力。在此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設立資本金補償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加入等方式至關重要。對于風險補償機制,可以考慮通過地區擔保機構、省級擔保機構、全國性再擔保機構的多層次轉保,最大限度地分散風險,從而適當地增加了擔保機構的放大倍數,有利于擔保規模的擴大,又規避了擔保公司的集中性風險。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李永軍.中小融資機構發展和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
[2]陳景全.金融危機下中國中小型企業融資的思考[J].企業管理.
[3]Patti E. B.,Gobbi G.,2001;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local credit market;are small businesses special?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5.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