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迪
摘要: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高校網絡文化。不僅為高校的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空間,而且也對高校的文化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文章通過對高校網絡文化給高校精神文明關系建設帶來的挑戰進行分析,結合本校實際提出了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相關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網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設挑戰
高校網絡文化是高等學校在培養人才、傳承人類文化、創造時代文化的過程中,基于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這種物質基礎創造的一切財富和精神的總和。作為一種文化形式,高校網絡文化除具有網絡文化體系普遍具有的開放性、內容的動態性、制約的松散性、傳播的交互性外,還有著其他一些獨有的特點。我們要正確認識網絡文化的影響,充分發揮網絡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引導高校青年學生健康成長。
一、高校網絡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高校網絡文化作為高校師生在互聯網上創造的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高校師生的人文精神和時代特征在互聯網上的體現,反映著高校師生的精神風貌,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折射和投影,是鏈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效節點。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其基本內容包括:培養健全人格,促使智能發展,完善道德修養,豐富文化生活,提升校園精神。只有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理論占領網絡陣地,在網上唱響主旋律,才能落實“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進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提高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科技含量,保證網絡文化的先進性本質,抵制和消除網絡不良文化影響的重要手段。高校網絡是集中和傳播高校精神文明信息的有效載體,包含了大量與學校師生密切相關的教育、管理、服務、娛樂信息,是廣大師生獲取信息、休閑娛樂的重要途徑。校園網絡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家長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自然表達與相互溝通的無形橋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還可以提高師生的素質,調動他們的探求欲和創造欲,塑造積極健康的網絡人格。
高校精神文明建設主導著校園網絡文化的方向。高校的網絡文化建設,要代表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屬性和原則,要遵循高校的教育方針,就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的引導。從內容上看,網絡文化建設必須以教育為主,必須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要堅持教育性、服務性和娛樂性的統一,在增強網絡文化教育性的基礎上,提高服務性和娛樂性。
二、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網絡是一個極為開放、復雜的環境。主要存在以下消極因素:
第一,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互聯網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功能,被一些西方國家當作進行文化侵略和意識形態滲透的強有力的工具。他們利用國際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在對我國大量輸出的電子軟件、游戲等精神產品中,不斷地宣傳資本主義價值觀,兜售資本主義所謂的“自由”、“人權”、“民主”。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與我們爭奪青少年,從而達到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弱化”的目的。
第二,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民族文化向來是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資源。在網絡世界中,占據支配地位的西方強勢文化對我國的主旋律文化構成了沖擊。這既使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又使我國廣大青少年在形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理想信念、道德倫理、民族認同感等方面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扭曲和影響。
第三,不良信息泛濫。互聯網上信息雜亂無章,色情、暴力、種族主義宣傳、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視等文化垃圾大量存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精神空虛、道德敗壞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被肆意兜售,網上“販毒”與賭博興起等等,嚴重蠶食信念混亂、意志薄弱的人的心靈,并誘使一些人最終走向墮落、犯罪的道路。
以上這些消極因素,對思想活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時期的大學生都會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給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三、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證
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做出《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新的途徑”、“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等文件精神。筆者認為,要加強高校網絡安全建設,需要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建設。
首先,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文化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的育人隊伍。
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進網絡是構建和諧高校園區的前提和基礎。1.工作者應針對網絡的特點,提高自身的創新素質,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針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出現的各種新問題進行創新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要有高于受教育對象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獲取處理傳遞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工作者應針對網絡的特點,提高自身的創新素質,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針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出現的各種新問題進行創新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要有高于受教育對象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獲取處理傳遞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2.要培養一支文化素質較高、結構合理、具有戰斗力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首先是政工干部、兩課教師,他們是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軍。尤其是輔導員要隨時掌握網上思想動態,觀察他們的需要、期求和偏好。師生在網上平等交流、在思想上平等交鋒、這種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更明顯。網絡的共享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受教育者間原本存在的觀念落差與文化落差不再顯著。這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識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做到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統一、廣博與專深并重,以新的管理理念重新審視和定位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業務素質,增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導性作用。
其次,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文明誠信、遵紀守法。
高校網絡道德建設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和發展。1.網絡文化并不是社會道德規范在網絡中的改變,而是社會道德規范的延伸。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開發能夠濾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軟硬件,強化思想文化陣地意識,搶占網絡思潮的制高點,用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工作的建設,確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確導向。我們可以針對學生中的熱點問題,開展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和豐富
多彩的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網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信息資源,也是展示校園文化活動和師生精神風貌的重要平臺。可以在校園中弓I導大學生關注網絡、利用網絡、建設網絡,以此來構建校園網絡道德文化建設。2.建立健全合理的、操作性較強的網絡道德規范,如明辨真偽不輕信、保持真誠不撒謊、履行責任不妄言、遵守協議不侵權、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絕誘惑不沉溺等同時,大學生網絡違法犯罪的現象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網絡道德環境的松弛對高校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范網絡行為;如網上信息發布規范、網上信息審查和監管、知識產權的保護等,凈化網絡環境。有助于幫助學生在網上明辨是非,認清美丑,加強自我約束,使其增強自我防范能力,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做遵紀守法的好網民。
最后,加強網絡心理健康和倫理教育的建設,構建和諧音符。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動力。1.任何一種思想品質都是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成份構成的,沒有各種心理成份的充分健康發展,就不可能有良好思想品德的產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只有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夠更正確地看待社會問題,積極進取,心胸開闊,關心集體,關心他人;也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心情快樂,心理健康水平才會高。我們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思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兩課”、心理學和網絡科學技術等課程中;我們可以舉辦專家講座,開展網上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加強正面宣傳,主導網絡瞑論、以健康、積極向上的內容占領網絡陣地,2.網絡行為和其他社會行為一樣,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倫理約束。針對網絡社會中的道德失范、犯罪行為和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原有的道德規范顯得軟弱無力。現在許多大學生在網上暢游時,雖然未觸犯刑法,但有的卻屬于道德失控行為,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我們要在思想政治課上增加“網風”與“網德”教育,通過團課、專題講座、校園板報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網絡倫理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倫理。還可以通過開設涵蓋網絡行為校園規章、網絡文化素質培養與網絡人格塑造等內容的《網絡倫理與道德》課程,以培養學生自覺的網絡責任意識、政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網絡倫理。
參考文獻:
[1]劉忠孝和諧校園視域下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光明日報2008年11月22日第7版.
[2]李瑞記論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菏澤學院學報編輯部2008年第1期.
[3]吳燕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義鳥工商學院自考學院,2008年第10期.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