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建華
創建和諧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和諧,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和諧。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當前農村、農業、農民實現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促進農村經濟、政治、社會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一、當前我省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農村文化建設由于受政治、經濟、地理及重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發展很不平衡。近年來,農村整治改造、村道硬化、飲水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為解決資金不足的窘境,許多農村變賣閑置會堂、校舍等集體資產,出現現有文化陣地流失。另一方面,由于集體經濟薄弱,新建文化設施投入不一,文化陣地建設難度較大。目前,農村文化建設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較好的,這些村鎮一般經濟基礎好,領導較重視,交通方便,鄉鎮文化員齊全,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較好,有經費投入,能常年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大多數農民有一定文化素質;二類是一般的,雖然有專職文化員,經費投入較少,文化站沒有陣地,活動不經常,只在春節期間才搞一些文化活動,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一般;三類是較差的,這些村鎮經濟基礎薄弱,基層領導不重視,人口少而居住分散,農民文化程度較低,這里的文化站名存實亡,沒有經費,常年不開展活動,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2.農村文化經費投入不足。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經濟基礎的支撐,對農村文化事業建設來說更是如此,當前主要表現為:一是經濟基礎薄弱,財力捉襟見肘,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有限;二是政府投入農村文化建設資金總量偏少,嚴重制約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三是農村文化建設氛圍不濃,社會力量參與仍然缺位。不少鄉(鎮)、村領導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認為只要搞好經濟就行了,有的存在著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現象。
3.農民文化生活內容單調。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農民的思想日趨多元化和復雜化。與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農村文化生活發展滯后,主要表現為:文化生活消費偏低。多數農戶幾乎沒有文化消費概念,年輕者認為看看電影、上上舞廳、看看錄像便是文化消費,年長者則干脆認為花那個冤枉錢干嘛,有那錢還不如多買點吃的。有些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幾近于零。文化生活方式單一。多數鄉村的文化生活所擁有的僅是山歌、看戲、舞龍燈活動等,而這些活動大多與重大農事活動和逢年過節緊密結合在一起。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勞作之余,農民的消遣活動大多集中在走親訪友、串門、閑聊、看電視、聚眾喝酒,甚至賭博打牌和從事封建迷信活動。
4.基層文化隊伍匱乏不齊。一些鄉鎮在機構改革中忽視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鄉鎮文化干部大多為兼職,造成閑時有人問,忙時無人管的局面。有的鄉鎮文化站沒有專業文化干部,原來有的文化專業人員紛紛跳槽,在職的長期得不到培訓學習,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大多數村沒有文化管理員,文化工作沒有“腳”,難于站穩。隨之而來的后果是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后備力量明顯不足,文化工作質量不高,各項文化活動正常開展受到制約。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及思考
1.確定目標,落實責任。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村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十個一”工程,抓好“三支隊伍”建設。“十個一”工程:建設一個文化廣播站、一個文化活動中心、一個文化圖書閱覽室、一個宣傳文化長廊、一個燈光球場、一個演出舞臺、一個小廣場、一個農民文化技術學校、一個文化科技電子信息館、一個老年活動室。建立“三支隊伍”:建立一支由鄉村干部和教師組成的宣講隊伍、一支文藝宣傳隊伍、一支體育隊伍。為了保證新農村文化建設運作有序、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必須落實縣、鄉、村三級的責任。在制定實施方案問題上,縣級文化部門應發揮好兩個職能:一是深入調查研究,二是把關定向的職能。在建設用地問題上,鄉、村兩級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因地制宜,認真規劃,積極協調,能拆建的閑置舊房盡量在原中心活動場所擴建,少占新地。在資金投入問題上,一是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二是縣、鄉、村三級統籌解決。鼓勵社會資金辦文化,形成農村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
2.加強新農村公共文化網絡建設。一是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新農村文化建設應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示范戶,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群眾文化活動。新農村文化活動要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堅持業余自愿、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的原則,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著力創建農村特色文化。要積極挖掘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隊伍,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傳承機制。四是積極發展農村電影放映。重點做好配送電影流動放映車和電影拷貝工作,豐富農村電影片源。加強農村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和農村科教影片的放映。采取定點、流動、錄像放映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農村電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加強農村影院的更新改造,增加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
3.切實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關鍵在于人,建設一支素質強、業務精的文化隊伍十分重要,努力形成以縣鄉宣傳文化人員為主體,村級組織和黨員為骨干,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農民、民間藝人和農村學校教師為主體的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大軍,緊密結合農村實際,不斷提高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本領,用足用好農村文化陣地,充分發揮文化站宣傳、組織、引導、服務農村文化的職能,指導農村文化建設,提升農村文化活動的知識含量、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促進文化活動進村入戶經常化、制度化、多樣化,滿足農民的文化娛樂需求,把宣傳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傳播農村先進文化的生力軍。繼續開展多形式的送文化下鄉活動,同時注重對農民本土文化的培養,選派和培養一些有文化有知識的肯鉆研熱心于文化建設的優秀青年充實到文化站工作。
4.著力夯實新時期農村的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一要大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這是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現實途徑。由于全面取消農業稅,村集體斷了財源,出現了“辦事難”的情況。許多農村有人辦事卻無錢辦事,即使建立了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但如果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拿不出錢來開展活動,再好的設施只能成為“擺設品”,農村文化建設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村文化活動,形成經濟搭臺,農民唱戲,投資人從中受益的良性機制。要引導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支持農村文化建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涌現出許多致富能人,我們要積極引導他們“富了口袋富腦袋”,多關心和支持家鄉公益事業,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二要緊貼農村農民的生活實際,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的才智,幫助新一代農民增加文化知識,增進致富技能,增強經營本領,提升新時期農村建設的“軟實力”,積極營造和諧穩定健康的發展環境,一方面把黨的方針政策及時正確地傳達到農村基層;另一方面要將農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及時正確地反映上來,充分發揮思想宣傳工作和輿論引導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推動作用,讓廣大農民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
參考文獻
1.魏恩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082、
2.張景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本任務》,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06)
3.蔣和平、朱曉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等人民出版社(2007-10出版)
4.李小云,趙旭東,葉敬忠,《鄉村文化與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