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杰
捅要:載國高等教育從1999年大規模擴招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十年時間,為我國人才資源的培養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金融危機給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關鍵詞:就業信息不對稱招聘
“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有2500萬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需要就業,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令無數莘莘學子焦慮和彷徨。就業乃民生之本,是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
什么是就業呢?從傳統觀念來看,就業是勞動就業的簡稱,是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運用生產資料從事某種社會勞動,并獲得賴以為生的報酬收入或經營收入的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就業的意蘊也自然在變化。“就業”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拓展,含義日益趨向多元化、廣義化。
一、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困難日趨顯現,就業形勢不容樂觀。2009年,超過700萬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問題,特別是我國高校畢業生是我國重要的人力資源。面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必須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
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為559萬人。2003—2007年,教育部直屬和中央部委所屬高校畢業生人數從30.08萬人增長到39萬人,地方高校畢業生人數從152.46萬人增長到352.1萬人,民辦高校畢業生人數從5.21萬人增長到56.69萬人??梢钥闯?,地方高校畢業生是大學生就業的主力軍,但地方高校的畢業生有自己的相對優勢,但很多沒有認識到自己到底在哪方面有競爭力,造成很多人在就業時找不到自己的就業市場。
有人進行了一項對全國40萬大學生的抽樣調查《2008年度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表明,民營企業雇用了四成大學畢業生,其規模大致相當于國企和外資企業招聘人員數量的總和,近50%的大學生在中小企業工作。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例高達65%至80%。由此可見我國大學生在就業觀念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改變,但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出現兩種極端的現象:一方面,大學生的就業期望比較高,總想找到高職位、高薪水的工作,這就使了大量有崗位沒人去,情愿不就業的大學生,這種等待就業的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大學生們的心態也已相當務實,“先擇業后就業”,薪酬預期一降再降,甚至出現了“零工資”求職現象。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轉向了“買方”,大學生低就業起薪使得整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競爭更加惡化。這兩種情況都不是經過理性的分析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因素分析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有很多原因,當前我國對大學生就業政策也在調整,但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兩個因素還沒有多大好轉,這主要是我國教育體制還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1.大學生就業成本的增加
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上學機會增加的同時高校經濟困難的學生及家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較高的畢業生就業成本對畢業生及其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
大學生就業早以從“分配派遣”變為“雙向選擇”,這就使得要求大學生對就業市場信息掌握要充分、完全才行,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信息不對稱使一些人無業可就和有業無人做的現象,所謂信息不對稱現象,指的是有關交易的信息在交易雙方之間的分布是不對稱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相關信息;交易雙方對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對地位都是清楚的,由此造成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別發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嚴重降低市場運作效率,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引發市場交易停頓。由于信息不對稱,大學生對自己認識的不足,同時對招聘單位的認識也不清楚,這就造成大學生在應聘時過度自我包裝,從而導致大學生就業成本的增加。而當應聘到工作以后,一些大學生在到用人單位工作時才發現實際情況與原先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從而違約,而由此公司和大學生雙方都會受到傷害,丟失工作再從新找工作會加大大學生的就業成本。所以用人單位和大學生之間一定要有一個使雙方的信息都能進行快速交換的渠道。
2.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嚴重。
從我國的社會現實來看,大學畢業生失業主要表現形式是自愿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在全世界較常見些,但在我國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總體而言,我國人才總量與國家建設的需要相比可以說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這個差距是和我國的高校教育體制有很大關系的。
隨著我國高校擴招政策,高校畢業生人數迅速增加,用人單位有了充分選擇余地,這是就業難的直接原因,這也是國家教育發展的使然。擴招在表面上來看,是引起大學畢業生過剩的原因,但這種過剩并不是大學生總量過剩,而只是一種結構性過剩,在我國很多地區的企業出現人工荒現象,對高技能的人才需求量還相當大。
當前基層教育、衛生、文化等涉及民生崗位對高素質人才的缺口很大。而有很大一部分畢業生又不愿意和沒有能力去做好這些工作。這主要由于教育規模的擴大而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與社會實際需要還不完全適應,部分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實踐經驗和操作應用能力欠缺,學習和適應能力不強,總體素質水平無法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三、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對策
解決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必須從國家、高校、大學生、社會等各個方面抓起,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用多方力量共同作用。
1.國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政府解決就業問題采取了7大措施,認真做好“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農村教師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工作,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第一線工作;支持高校畢業生入伍,投身國防建設;鼓勵大學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等就可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有所減緩。
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好,有些人不能馬上找到工作,可以組織他們下鄉去服務,傳播科技知識,傳授實用技能等,直接面向農村,就地服務農民。國家可以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積極參加。完善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和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措施,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和貧困地區就業,實行大學生來去自由的政策,戶籍不變制度,加強大學生工作后的服務和安排專項經費補貼大學畢業生到經濟貧困地區的鄉鎮一級教育、文化、衛生、工商、稅務、農技服務等機構和單位工作。
同時,應當規范勞動用工市場,加大獎懲力度,通過立法和制定規章,消除就業市場的經驗
歧視行為和性別歧視行為。對于雇傭較多大學生雇員的企業,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同時,還應采取了減免稅收、提供小額貸款等相應的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自謀出路,還需要對大學生的社保、醫療體系進一步的完善,保證大學生的生活。
2.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
高校要幫助大學生轉變擇業的觀念,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要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和學生的需求為導向”的觀念,以塑造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引導調整大學生的擇業心態為核心內容。
過去大學畢業生總是要到大中城市,到國家機關找鐵飯碗、吃皇糧,認為這樣才是就業。但現在要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大學生應該先就業后擇業,先有工作就是就業。準確的自我定位,大學生才只有做到“高也成,低也就”心理準備,才能在工作中鍛煉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參加過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生僅占30%,這一數據與教育部提出的在全體大學生中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要求相比,差距甚大。另外,僅有18%的學生從學校就業指導辦公室老師那里獲得針對性輔導。學生最想得到的就業指導方面的幫助,包括“企業招聘信息”、“面試技巧”、“實習機會”。
大學生獲得求職信息與指導的途徑越來越廣闊。從高校方面來看,就業服務還需進一步優化,不僅給學生充足的招聘信息,還應加強個性化就業指導,特別要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渡過難關。同時,高校要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落到實處,起到“授人以漁”的作用。
3.大學生就業心態的改變
擇業要注重發展,眼光要放長遠。就業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求職中,往往會遇到“魚”和“熊掌”的選擇。在我們做出選擇時,一定要以自己的能力和工作崗位的前景為依據,待遇可放在次要位置。如果能置身于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單位,自己事業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的公司,我們就有可能隨其發展而發展,從而最終實現人生價值,“魚”和“熊掌”二者兼得。
調整好求職心態,就業壓力的加大,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求職時急功近利、心態浮躁,還有一些人過于自信、盲目攀高。這些不良的求職心態,使畢業生更難以選擇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只有事先對要從事的職業有一個充分的認識,究竟我能做什么,什么工作適合我,這些問題一定要搞清楚。只有先認識自己,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危機意識不強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種情況,長期以來我國的包分配的就業政策,使得很多高校在實行不分配時沒有調整好為大學生營造就業環境,同時畢業生仍錯誤地認為,只要進了大學,就等于有了工作。所以高校的就業指導是非常必要的,使大學生在思想上對現在就形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調整好擇業心態。樹立多渠道就業觀,大膽推薦自己,全面展示自我;樹立動態的就業觀和大膽自主創業。
4.改革招聘制度,完善就業信息服務體系
國家在人力資源市場建設上還要進一步完善,積極推進就業工作的信息化及網絡化建設,建立就業信息網,建設用人單位信息庫及畢業生信息庫,為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的服務。在這方面主要從以下幾點抓好:
一是大力培育發展就業服務的專業化公司,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指導性、技能性、專業化的跟蹤服務。目前我國職業中介公司發展的很不完善,存在很多問題,已經不能很好的為大學生就業服務,國家應該加強管理、規范。同時發展有實力的現代化就業報務公司。二政府優化就業環境,規范引導雙管齊下。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各類招聘活動的監管,規范招聘收費行為,嚴厲打擊虛假招聘,加強對網上招聘的審查,為高校畢業生營造良好的求職環境。三是整合就業信息資源,形成全國統一的就業發布渠道。做到及時、準確,并主動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就業規劃。
有些地方還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各種服務,打算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如果缺乏資金,最高可向當地經辦銀行申請5萬元的小額貸款,同時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簡化審批手續,并制定相應的稅收減免扶持政策,同時為他們提供專門的創業培訓,進行開業指導、政策咨詢、項目論證、跟蹤輔導等服務,提高其創業能力。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并不是很快就能解決的,困難的調整也需要一些時間,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政府就業政策的持續優化將會為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所以大學生就業的前景總體上還是非常樂觀的。
參考文獻:
[1]溫海池:《勞動經濟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200頁
[2]陸沛沛:《當代大學生就業成本研究》,《時代經貿》,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2006.11.第四卷第48期。第33頁
[3]賴德勝:《勞動力市場分割與大學畢業生失業》,《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