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強
在青少年訓練中必須打好兩個基礎:一個是全面身體訓練和專項素質基礎,另一個是專項技術基礎。
一、身體訓練
身體訓練是運動員提高健康水平、機體能力和掌握合理技術的基礎。要達到高水平的運動成績,必須有高度的身體訓練水平作為基礎,身體訓練要全面。從運動生理學的觀點看,只有對人體的內臟器官、運動器官、神經系統,以及速度、力量、彈跳、靈巧、柔韌等素質進行全面訓練,才能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和各項身體素質,才能掌握合理的專項技術。因此在進行肌肉活動時,其它器官相應發生變化。并且,只有在所有器官系統的活動都相應提高時,肌肉工作才能順利完成。這種局部和整體的依存關系,同樣表現在訓練過程中,要使運動成績提高,必須掌握合理的專項技術和專項能力而進行專項訓練,專項訓練又必須建立在全面身體訓練的基礎上。
在全面身體訓練中,由于采用了多種多樣的訓練手段,使身體素質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增強了人體的活動能力,同時也掌握了大量的運動技能,有利于專項技術的掌握和運用。這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使身體的活動能力最大限度地通過合理的技術得到發揮。投擲項目是技術性較強的運動項目,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是動員了運功員的每塊大小肌肉和骨骼,這樣大量的成串的反射弧的建立,如不是通過全面、系統、有計劃的訓練是達不到的。如使這些高超的機體功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滿意的程度,我們必須根據青少年不同的發育階段,著重地解決各項身體素質功能。反復去練習專項運動技能,這樣能使神經肌肉的反應更快,功能更協調。少年時期的運動員模仿能力強,易于掌握各種運動技能,因此,青少年時期進行多項運動訓練,對提高投擲技術是有幫助的。兒童在骨化之前,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加骨細胞營養物質的供應,提高骨細胞的生長能力,能促進骨生長,使骨長度增加,橫徑變粗,重量增加。
二、 速度訓練
投擲項目除了要提高跑速以提高下肢反應外,短距離的移動速度及人體某部分的動作速度訓練也是十分重要的。關于不同年齡速度素質的變化,在10-13歲時期增長率最大,如不從事訓練的,14歲以后肌肉的收縮速度就逐漸緩慢下來。16-18歲以后,變化不明顯。在速度訓練中,應注意反應的訓練,這與投擲項目的動作節奏有關系。反應與年齡性別的關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強,男女之間的差異是男稍快于女。根據速度素質年齡變化的特點,在訓練中12、13歲以前,可采用一些要求動作頻率和反應速度快的項目進行練習,如乒乓球、羽毛球、各種跑跳練習等等。在兒童時期,由于大腦皮層興奮性和神經過程靈活性高,所以是發展速度素質的良好時期。12—14歲時,可安排長跑和球類運動等練習,以便發展速度耐力。
三、 彈跳力的訓練
彈跳力的增長,對投擲項目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彈跳力好,說明反作用力大,大的反作用力的向上傳導,對投擲有著重要意義。不同年齡階段運動員的生物學條件和發育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的運動水平和負荷能力。在訓練兒童、少年的彈跳力時,尤其應該重視這一原則,不然就會助長缺點,引起器官受傷。10—12歲兒童的有機體,有很好的神經生理學條件,這對發展速度力量是很有利的。在發展彈跳力時,一定要與身體素質和協調能力的發展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彈跳能力特別是速度力量得以順利的提高。根據兒童少年的年齡特點,可進行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彈跳力練習,在訓練方法上可先采用單個雙足跳,原地雙足交換跳,單個單足跳,逐步過渡到雙足連續跳,雙足交換跳,帶助跑的單足跳,連續單足跳,跳深或負重跳等。以上練習可發展雙腿、單腿的爆發性彈跳能力,提高協調性,下肢反應能力和節奏感。
四、 力量訓練
肌肉力量的大小,是隨著年齡增長力量也相應增長的。對力量訓練應注意方法手段的適宜,根據力量素質年齡變化的特點,在力量訓練中應首先考慮以下幾點:中小學生在成長階段具有適應運動活動的能力,各年齡階段都可以進行力量練習,但要正確掌握所給予的負荷和身體可以承受負荷之間的關系,一定要量力而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與成年有區別,在身高加速生長期,可采用伸展肢體、彈跳、支撐自己體重和中小重量的力量練習,這對促進身體發育及增長力量素質是有益的。但過大的負重練習容易引起關節受傷,抑制骨骼的生長。青春發育后期,性別差異顯著,女子肌力較小。因此在安排練習時要特別注意發展肩帶肌、背肌、腹肌和盆底肌的力量練習,以適宜性別差異的不同需要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