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軍
現代先進的短跑技術訓練中提出加強擺動技術和“扒地”式著地技術的訓練,短跑技術的重點已從后蹬轉為擺動,訓練方法和手段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本文就如何完善短跑途中跑時的擺動腿技術進行剖析,談點粗淺的體會。
一、動作技術分析
短跑速度的獲得來源于支撐腿的蹬伸力量和身體各個運動環節的合理配合,蹬伸力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跑的速度。除此以外,要充分獲得跑速還關系到蹬地腿的用力方向、方法以及蹬擺配合時兩腿的夾角、軀干角度、身體重心高低等許多復雜的問題。
合理的蹬伸是在擺動腿積極前擺的前提下,使人體重心產生前移與支撐腿迅速蹬伸有機的配合下進行的。當支撐腿處于緩沖階段的最大緩沖時,支撐腿的前腳掌正好與人體重心在垂直線上,而擺動腿的重心也同時在人體重心的垂直線上。隨著初速度的慣性,人體重心隨之前移,使人體重心超離支點。與此同時擺動腿的積極前擺為人體前移起一個加速作用,這時人體軀干與支撐腿的角度逐漸加大,擺動腿與支撐腿可見明顯的擺與蹬的剪交動作,從而增大兩腿的夾角,使步幅加長。
二、動作用力分析
由于支撐腿的蹬伸,必然產生了一個方向相反、力量相等的力,支撐腿給地面的蹬伸力量越大,得到的反作用也越大。因擺動腿的積極擺動造成了合理的身體姿勢,兩腿的蹬擺支撐使髖關節即刻作一個繞人體額狀軸的回旋動作,是隨擺動腿朝前擺而形成的,一側腿的加速擺動,能增加支撐腿蹬伸的力量,又使兩腿夾角增大,還為支撐腿蹬伸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
據有關資料記載,后蹬腿與人體垂直角度一般為47°,短跑運動員在途中跑軀干前傾一般在10°,那么是否可以這樣推理:在實際途中跑中擺動腿與蹬地腿的角度可以達到105°,擺動腿與人體重心線成100°的夾角,因軀干的前傾影響了擺動腿抬腿前送的角度,而軀干前傾l00°,又有利于水平速度的方向,這是對立的統一。由于慣性作用,支撐腿在緩沖時,髖、膝、踝三關節的肌群受到一個預刺激,就象一個受壓的彈簧一樣,又由于慣性的作用,使人體重心產生前移,因而支撐腿在緩沖階段最大緩沖的時間是極為短暫的,這時擺動腿迅速有力前擺,支撐腿三關節自上而下作出閃電式的蹬伸動作,使人體迅速前移。
三、實踐結果
根據以上的認識,從98年開始我就在訓練中進行強調擺動腿的快速擺動、縮短最大緩沖時間這—技術環節的探索。我們都知道,運動訓練的過程,就是破壞現有的平衡,再通過訓練,建立起新的平衡,是如此循環往復的過程。所以,我同隊員首先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商討技術細節,弄清擺動腿與支撐腿各技術環節的用力時機、用力特點和用力順序,從思想上明確一個新的技術概念,然后結合技術環節進行分解練習。
具體練習手段一般采用:①雙手或單手扶器械做單腳抬腿練習,要求大腿向上擺動時,小腿放松,支撐腿腳后跟提起,髖關節前送。②行進間高抬腿走。手段只有一個,但在具體練習時要求是不同的,一是快速抬腿;另一是快速下壓。③多做行進間車輪跑的練習,在保證動作標準的前提下,加快練習節奏,加長練習距離,增加“抬腿、扒地”意識。這樣訓練一段時間后,逐步提高難度,最后進行單個完成動作的組合練習。由于訓練手段簡單、易做、目的明確、用力要求具體,隊員掌握動作比較快,自然而然地破壞了原來的平衡,建立了新的平衡。當然,某一技術環節的突破性發展,不是靠某一個練習,某一種訓練手段,在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
總之,通過長時間的實踐,改進了跑的一個單步動作的結構,這個設想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多數隊員都不同程度的掌握了技術要領。在跑動中,由于隊員擺腿快速,擺動的意識增強了,使步幅增長,擺腿的快速積極擺動又使人體重心迅速位移,縮短不支撐時間,獲得了最大速度,跑的技術也較合理,因此,各隊員的專項成績也明顯得到較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