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太國
摘 要:目的:探討針灸治療功能性頭疼的效果,以提高療效,解除頭痛患者長期忍受疼痛之苦。方法:隨機選取功能性頭痛患者100例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只給予一般藥物治療,觀察組50例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予以針灸治療。結果: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且具有統計學意義,針灸療法明顯提高了功能性頭痛的療效。結論:針灸療法是治療功能性頭痛較為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功能性頭痛;針灸;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062-01
功能性頭痛是由于大腦神經功能調節紊亂和血管舒縮功能障礙而引起的頭痛,往往沒有明確的病因[1],常反復發作,時輕時重,但預后較為良好。血管性頭痛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頭痛,是由于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及有關家族發病傾向的周期性發作[2],其發作部位常位于頭部偏側,呈周期性、搏動性刺痛、撕裂痛、跳痛并伴惡心、嘔吐及羞目,間隔一段時間可再次發作,單純藥物治療往往效果欠佳[3]。近年來,本院運用針灸活血祛風止痛且聯合西藥治療功能性頭痛100例,與單純西藥治療相比,臨床療效較為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8年1月-200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68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2歲;左側頭痛者58例,右側頭痛者35例,兩側交替痛者7例;所有病例均排除腦器質性病變,均依據《上海市中醫病癥診療常規》確診。隨機分為兩組,針灸配合藥物治療50例和西藥對照組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疾病發作特點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1.2 研究方法
在明確診斷,經過所有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后,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予西藥與針灸聯合治療,對照組只給予西藥治療。
1.2.1 功能性頭痛的診斷依據[4]
包括:①頭痛是長期的、反復發作的、時輕時重,常伴有失眠、健忘等大腦功能失調的癥狀;②頭顱、五官、神經系統檢查未發現有器質性改變的依據;③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所致的頭痛,如顱內腫瘤、感染、寄生蟲及腦血管病等,為此,應進行必要的檢查,如眼底檢查、腦電圖檢查,必要時做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頭顱CT或腦血管造影等特殊檢查;④根據實際情況行必要的檢查,隨時調整診斷。
1.2.2 針灸 取穴頭維(患側)、百會、懸顱、印堂、懸鐘(患側)、風池(患側)、太陽(患側)。肝膽火旺加太沖(雙側),氣血不足加足三里(雙側),痰濕中阻加豐隆(雙側),肝腎陰虛加太溪(雙側),風池穴向對側眼眶直刺約1.3寸。捻轉進針,得氣后再捻針轉1min,三陰交穴直刺1.3-1.5寸,阿是穴向同側太陽穴透刺約1.0-1.5寸。留針30min,病程長者可加電針(G6805),以加強刺激量,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1.2.3 西藥治療 西比靈5mg,口服,早晚各1次,劇烈頭痛發作期加服麥角胺咖啡因0.5片,3周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2.4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衛生部編寫的《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臨床治愈: 2個療程內癥狀消失,1年內無復發者;好轉: 經治療發作周期延長,疼痛程度較前明顯減輕者;無效: 治療后變化不大。
1.3 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將收集到的數據輸入計算機建立EXCEL數據庫,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統計方法采用獨立樣本的χ2檢驗和獨立樣本率的χ2檢驗。其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50例患者,痊愈32例,顯效11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50例患者,痊愈10例,顯效13例,有效12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70%。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功能性頭痛是臨床常見病,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壓力的增加,發病率越來越高,輕者發作間隔時間長,不影響正常工作,重者發作頻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5]。 西醫治療多能臨時緩解癥狀,但是臨床療效不穩定。血管性頭痛屬中醫學“頭痛”、“頭風”、“腦風”、“偏頭痛”等范疇,多因肝氣郁結、化風或火,致肝膽經氣不暢,久則成瘀而發。瘀血內阻,風邪侵襲。三陽經脈均循頭面,厥陰肝經與督脈會與巔頂,五臟六腑之陰精陽氣皆上奉于頭,故凡經絡臟腑病變皆可發生頭痛。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有清熱疏風、活血安神之功;阿是穴、太陽穴為治療頭痛經驗穴,能疏通經氣、鎮痛寧神;三陰交穴為足三陰之會,能疏肝理氣、健脾化血、補腎益精。針刺取穴以局部取穴為主,頭維(患側)、百會、懸顱、印堂、懸鐘(患側)、風池(患側)、太陽(患側)屬局部取穴以止痛;頭維穴為足少陽膽經及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以疏通少陽、陽明經氣;百會有鎮靜安神之功效;膽經懸鐘穴為治療偏頭痛的經驗穴。針灸治療以穴位相配,對于功能性頭痛的臨床療效甚佳。
參考文獻:
[1] 王尚臣,孫淑芬,單文哲,等.小針刀與針刺治療發作性緊張性頭痛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2002,35(5):47.
[2] 鄧良月,黃龍祥. 中國針灸證治通鑒[M].青島: 青島出版社,2004:201-205.
[3] 張穎新.針刺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7):1513-1514.
[4]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19,317.
[5] 黃梅芳,俞昌德.介紹國外針灸臨床研究中幾種安慰對照方法[J].中國針灸,2003,23(10): 589.
(責任編輯: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