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香蓮
摘 要:目的:分析足月初產婦臨產時頭浮的發生原因及與難產的關系。方法:對2005年1月—2006年12月足月單胎初產婦臨產時胎頭浮動188例作回顧性分析與同期隨機抽樣的足月單胎初產婦胎頭入盆病例186例作比較。結果:胎頭浮動的主要原因為胎頭位置異常;其次為臍帶因素、胎兒過大及骨盆異常。胎頭浮動使頭位難產率增加。結論:臨產時胎頭浮動增加了頭位難產的發生率,但胎頭浮動經嚴密觀察可以試產并經陰道分娩。
關鍵詞:初產婦;臨產;胎頭浮動;難產
中圖分類號:R27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083-01
本文對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分娩的足月單胎初產婦臨產時胎頭浮動188例作回顧性分析,與同期隨機抽樣的足月單胎初產婦胎頭入盆病例186例為對照,分析其發生原因及與難產的關系,探討如何采取合理措施, 降低難產發生率。
1 研究對象
1.1 一般資料
胎頭浮動組共188例,平均年齡(26.12±1.24)歲,平均孕周(40.04±0.31)周;隨機抽樣同期分娩單胎頭位初產婦臨產時胎頭入盆病例186例為對照組,平均年齡(27.15±1.44)歲,平均孕周(39.34±0.38)周。兩組平均年齡及孕周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病例選擇
初產頭浮病例按以下診斷標準選擇: 初產,單胎,頭位;妊娠≥37周;臨產時胎頭尚未銜接,頭顱骨質部最低點位于坐骨棘水平-2cm(S-2)以上;無孕4個月以上流產或引產史;B超排除各種類型前置胎盤。
2 方法與結果
2.1 胎頭浮動的相關因素比較
見表1。
胎方位異常中枕橫位38例,枕后位28例,高直位及傾勢不均7例,面先露3例;骨盆異常中入口平面及中骨盆狹窄7例,出口狹窄5例,扁平骨盆1例。浮動組中異常胎方位、臍帶纏繞、過短、巨大兒和骨盆異常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2.2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見表2。
可以看出,剖宮產及陰道手術助產率浮動組明顯高于入盆組,而順產則是入盆組明顯高于浮動組,差異顯著。
3 討論
3.1 頭浮因素及難產率分析
初產婦大部分于預產期前1~2周胎頭入盆[1], 如臨產前胎頭未入盆,可能存在難產因素。本文浮動組異常胎方位、骨盆異常、臍帶纏繞或過短發生率高于對照組。臍帶纏繞可造成臍帶相對過短,臍帶纏繞或異常胎方位,可使胎先露不銜接,或待產過程中胎頭下降緩慢,若胎兒不大而胎頭浮動或胎頭下降緩慢時,應考慮有胎方位異常或臍帶纏繞可能。浮動組剖宮產率達43.08%,高于入盆組的13.98%;而順產浮動組48.41%,明顯低于入盆組的82.26%。
3.2 正確處理胎頭浮動
臨產時胎頭浮動并不是剖宮產指征,只要無明顯頭盆不稱情況, 均可試產。 對胎頭浮動、胎膜未破,產程進展緩慢,胎頭遲遲不能入盆者,應行人工破膜,因前羊水囊消失后,阻礙胎頭下降的阻力消失,將有助于胎頭入盆,從而加速產程的進展,使分娩得以正常進行;且破膜后可進一步了解頭盆關系、羊水性狀,為進一步處理分娩提供參考。如果破膜后30min宮縮無改善,且羊水清,胎心監護無明顯晚減及變異減速,則采用催產素靜滴加強宮縮。人工破膜后2h宮縮規律而產程無進展的應考慮剖宮產。但在產程中如出現不利于產婦或胎兒的征象,又不能立即分娩者,應停止試產。胎頭浮動能否順利分娩,要經過充分試產觀察。經骨盆測量及腹部檢查證實,無明顯頭盆不稱的病例均可試產,試產可使某些潛在性異常因素充分表現出來,有助于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降低剖宮產率。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2.
(責任編輯:曾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