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浩 蒲 東
摘 要:目的:探討平衡牽引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療效。方法:對37例嚴重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平衡牽引治療,經1.5~12個月隨訪,37例患者中,肘關節功能優32例、良3例、可2例。結論:平衡牽引滿足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要求,有利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復位,有利于減少肘內翻的發生,有助于防治骨—筋膜室綜合征,是一種有效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方法。
關鍵詞:肱骨髁上骨折;平衡牽引;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R68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087-02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發生在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2~3cm的骨折,以兒童最為多見,發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72.4%的病例發生于10歲以下的兒童中,其中95%為伸展型[1],故本篇主要討論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難以復位且不穩定。該類骨折可原發或繼發血管神經損傷及骨—筋膜室綜合征,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為肘內翻和肘關節功能恢復不全。該類骨折采用手法復位,夾板或石膏固定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我院采用平衡牽引治療肱骨髁上骨折,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5年3月-2009年2月共收治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01例;其中采用三維平衡牽引治療的共37例,男25例,占67.56%,女12例,占32.23%,年齡2-14歲。
1.2 治療方法
首先應對患者試行手法復位以減少骨折移位,減少血管神經受壓程度,局麻下行鷹嘴牽引,前臂懸吊皮牽引+肘部下垂牽引結合手法復位,床旁復查X片,根據骨折對位情況調整牽引重量,一般鷹嘴牽引重量為1~2kg,下垂牽引重量為0.5~2kg,平衡牽引維持固定2~4周,骨折愈合后取掉牽引進行肘關節功能鍛煉。
2 結果
2.1 肘關節功能評價標準[2]
優:肘屈伸受限<10°,肘內翻<5°;良:肘屈伸受限10~20°,肘內翻6~10°;可;肘屈伸受限21~30°,肘內翻11~15°;差:肘屈伸受限>30°,肘內翻>15°。
2.2 治療結果
本組隨訪1.5~12個月,骨折均在4~6周內愈合,肘關節功能均在3~4個月內恢復,37例病員中,肘關節功能優32例、良3例、可2例。
3 討論
3.1 尺骨鷹嘴牽引方法
因為肱骨髁上骨折后,肘部解剖關系已破壞,有時進針點只能以鷹嘴作為進針參照點,進針時取肘關節屈曲90°,前臂旋前90°,進針時,以一手拇指壓住尺骨后側嵴作為一參照點,根據兒童骨骼粗細選擇尺骨縱軸離鷹嘴約2cm處作為進針點,垂直于肱骨縱軸鉆入,為防止肱內翻,可適當取內側高、外側低的角度鉆入,行鷹嘴骨牽引時,應注意進針點的固定,因小兒配合情況不佳,應避免鋼針尖失去控制損傷到尺神經。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需要調整牽引重量,復位重量可以達到1.5~2kg,維持重量為0.5~1kg,定期床旁攝片是檢查骨折對位的有效辦法。
3.2 垂直懸吊皮牽引方法
清潔皮膚后,使用寬4~5cm的粘膏條,繞過擴展板,貼于小兒前臂的掌側和背側,再以繃帶纏繞,注意不要纏繞過緊,避免導致血液循環障礙。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粘膏條是否脫落,經治療病員腫脹消退后應及時調整繃帶松緊度,如粘膏條滑脫要及時更換,還要注意避免因腕部皮膚發生皺褶而引起的潰瘍,應保持腕部皮膚干燥。
3.3 肘部下垂牽引方法
行前臂懸吊皮膚牽引后,于肘前方置一夾板,以減少肘前方的軟組織壓迫,以一長約60cm,寬約10cm的布帶或繃帶,跨過肘前方,懸一法碼。一般為0.5~1.5kg,根據需要而定。
3.4 功能鍛煉
肱骨髁上骨折治療后的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與功能鍛煉直接相關。早期行握拳及手指活動以進行前臂肌肉功能鍛煉有助于肘部及前臂的腫脹消退,取掉牽引后以患兒主動進行肘關節屈伸活動為主,治療過程中應避免醫務人員暴力伸屈,造成患肘再損傷或者骨化性肌炎,妨礙肘關節功能恢復。
3.5 平衡牽引滿足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要求
Gartland于1959年按骨折移位程度將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分為三型:I型:骨折無移位;II型:骨折遠折段后傾或同時有橫向移位,后側皮質仍完整;III型:骨折斷端完全移位,皮質無接觸。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嚴重的肘部骨折,骨折發生在肱骨最薄的部位,即發生在由鷹嘴窩、冠狀突窩區構成的區域,骨折的斷面呈薄條狀,輕度的旋轉未矯正就會造成骨折斷端接觸面積明顯減少,穩定性下降。如果旋轉移位不糾正,內側骨柱沒有支撐,會導致骨折遠端向內側傾斜,引起肘內翻畸形。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骨膜完全斷裂,骨折端呈三維畸形,既有側方移位,又有前后方成角移位,還存在水平旋轉,故該類骨折必須從3個平面都得到糾正,才能得到良好的復位,由于III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損傷較重,骨折部位斷端斷面多為兩狹長斷面,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重,骨折復位后經過夾板固定、石膏固定,由于患方不可能完全配合而造成繼發性移位的可能性大。平衡牽引以鷹嘴牽引來維持肱骨軸向的穩定,以下垂牽引來維持肱骨髁上部位切向的穩定,以外旋90°的前臂皮牽引來防止肱骨遠端旋轉移位,滿足了肱骨髁上骨折III型的固定要求。
參考文獻:
[1] 蕭勁夫,張強,王壽.肱骨髁上骨折并發肘內翻的發生機制及治療概況[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1(4):54-59.
[2] 李稔生,陸裕樸.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1982,2(5):264-267.
(責任編輯:陳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