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模松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支撐。在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歷史進程中,文化既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文化的繁榮發展,不僅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國民文化素質,而且能夠凝聚民族精神,推動社會進步,提升國家“軟實力”。
文化體制改革是在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綜合國力競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的背景下,一場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改革事業。以創新思維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在體制機制上創新,在方法上創新,才能使文化產業真正做大做強。
更新觀念打破陳規
文化體制改革首先是觀念的創新,需要觀念的轉變。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要不斷深化對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發展方向、文化發展動力、文化發展思路、文化發展目的的認識。
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清醒認識到關系不理順,機制不健全,文化體制改革的滯后,是阻礙文化事業發展的“癥結”所在;要有敏銳的市場意識。市場競爭就是優勝劣汰,文化要想在整個社會大市場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須勇于參與競爭,勇于挑戰市場;要有自覺的創新意識。要改革。就不能坐等紅頭文件,也不可能在運作上整齊劃一,要敢于創新,包括機制的創新,也包括運作方式的創新;要有超前的開放意識。立足全國,放眼世界,勇于破舊立新,開拓文化產業的空間,善于學習借鑒別人經驗發展自己,打破陳規,走出自己的文化體制改革之路。
創新體制轉換機制
改革的關鍵,是體制機制的創新。在這方面。要解決主要矛盾,破解難點問題,著力在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健全政策法規、轉變政府職能等關鍵環節上實現新的突破。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快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盤活國有文化資源上拿出新辦法;打破傳統的文化資源和產品分配體制,在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上推出新成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各種配套政策,在加強宏觀管理上獲得新進展。
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全面把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和目標任務,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在實踐中大膽探索、開拓創新。要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要求,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根據各地區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制定適合本地實際的相關政策和改革措施。穩步實施。堅持試點先行,從點到面,分階段、分步驟地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要區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同時,還要注意使文化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國家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相互配套、相互銜接。
另一方面,還要積極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當前,要繼續落實好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文化領域引進外資、加強文化產品進口管理等方面的系列規定,切實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做大做強。同時,還要不斷完善管理辦法、加強監管力度,正確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健康有序地發展,為豐富和繁榮我國文化市場作出貢獻。
優化結構方法創新
解決政府部門職能交叉的問題。長期以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各個門類分別屬于多個部門管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缺位與越位并存等諸多問題,也不利于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因此要把有關文化的各個部門整合到一起合署辦公,整合文化、工商、稅務等部門的執法隊伍,實行綜合執法。
實現“政企分開”、“官辦分離”的改革目標。在國有企業以產權改革為主要內容、以股份制為主要財產組織形式的深層次改革已經全面展開。同時文化領域非國有經濟迅速發展,所有制結構調整已經取得重要進展的形勢下,國有文化單位、尤其是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壟斷性文化行業的深層次改革已經開始。目前,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在推舉“官辦分離”、“政企分開”方面已有所進展,加快產權制度改革還在繼續探索。
構建國有文化資產管理、監督體制。長期以來國有文化資產管理責任人的“虛擬化”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導致一些國有文化單位經營不善,國有資產流失嚴重。構造新型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與運營體制既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涉及到黨政關系、政企關系、政事關系、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等諸多方面,應當統籌規劃,科學論證,穩步推進。按照“黨政職能分開、政企分開”的原則,把黨對宣傳文化事業的領導和政府在資產管理方面“管資產和管人、管事”三結合的原則有機統一起來,在實踐上加大探索力度。
破解文化市場“條塊分割”。目前,我國文化市場正處于從行政配置資源向市場配置資源轉型的初級階段,文化市場準入初步放開,但一些領域的國有壟斷性經營依然如故。文化市場條塊分割嚴重,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文化產品市場發展迅速,但還不夠健全。文化要素市場滯后。
要打破條塊分割的、傳統的、封閉式的市場格局和多年形成的小而全的固有經營模式,打破部門和行業的界限,改變過去服務單一的格局,遵循藝術規律,根據文化藝術特殊屬性和社會對藝術產品的需求,擇優扶強,優勢互補,進行科學合理的藝術整合,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利用資源,為藝術事業的發展服務。
科學界定文化事業與文化企業單位。正確處理好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要正確把握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區別,科學界定文化事業單位與文化企業單位。公益性文化事業,政府要不斷加大投入,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文化事業單位的制度設計必須體現壓力,體現市場的要求,不進則退。經營性文化產業,遵循市場規律,創新體制,轉換體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政府重要的是簡政放權,減少干預。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在當今時代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日益重要。我們要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按照黨中央的要求,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扎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