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科幻
將治理理念引入社區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實踐中。形成社區治理,是一種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及轄區單位、贏利組織、非贏利組織等基于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社區認同,協調合作,有效供給社區公共物品,滿足社區需求,優化社區秩序的過程與機制。治理理論及其思想對我省社區管理給予了三個方面的啟示:
1政府應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并提供參與渠道,充分發揮其作用。社區治理的目標就是通過多元權力對社區治理的參與,在多元權力格局職責分明而又相互依賴的基礎上促進社區的良治,最終達到發揚民主、整合資源、促進社區建設的目的。這既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也是發揚民主的過程,同時也是社區建設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過程。營利組織作為市場主體通過市場競爭承擔責任范圍內的治理任務,為滿足居民的物質文化需求服務。非營利組織則是與居民溝通的橋梁,一方面要滿足參與者的利益訴求和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負有組織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責任。
2政府在社區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應主要立足于依法行政。政府是國家權力的行使者,負有依法行政、從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責任,負有管理社會、維護公共秩序的責任,因此政府作為社區治理的主導者具有法理的和經驗的依據。在我國社區治理中,避免政府職能的缺位、越位是首要問題。為此,政府部門需要依法行政,避免自身利益的干擾,避免把行政當成追逐自身利益的場所和舞臺。
3社區的建設模式應該是多元的,是政府、社會組織、居民共同參與的。黨的領導和政府主導、多元參與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原則。在社區治理中,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對社區內各類組織的協調上,體現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并通過這種活動帶動社區其他居民參與社區建設上,而不是“我說你做”的行政權力領導上。為了實現計劃經濟時期政府集中管理的大政府、小社會的行政體制向市場經濟時期小政府、大社會的多元治理結構的轉變,整合市場組織、民間力量參與社區治理,通過引入市場競爭原則實現市場或準市場主體的選擇,進而實現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具體而言,政府通過委托、授權、契約、合同等等形式把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企業管理、社會管理,如綠化、環衛、水、氣、電供應、道路、公園修建、社會保障等職責交給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承擔,以實現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主體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