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鈺璠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Ⅲ型前型膠原氨基端肽(PIIINP)的變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MP-9、PIIINP,并與50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結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MP-9、PIIINP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結論:測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MP-9、PIIINP含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基質金屬蛋白酶-9;III型前膠原氨基端肽
中圖分類號:R714.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112-01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作為病例組,所有病例均經臨床、心電圖、血液生化檢查確診。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齡38-75歲,平均(61.5±10.3)歲;心功能按NYHA分級Ⅱ級14例,Ⅲ級27例,Ⅳ級17例。隨機選擇5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0-76歲,平均(62.1±9.4)歲;經臨床、心電圖、心臟B超、胸片、常規生化檢查無器質性疾病。兩組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于入院24h內,空腹經肘前靜脈取血。采用GC-400型放射免疫計數儀檢測血清PIIINP含量;MMP-9的表達水平的測定采用ELISA法,試劑盒購自北方生物研究所。對兩組的檢測結果進行比較。
1.3 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將收集到的數據輸入計算機建立EXCEL數據庫,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數據以(±s)表示,統計方法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其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心肌細胞和心肌間質主要由I型、III型膠原蛋白等構成復雜的三維空間結構,對于正常心臟結構的維持、心肌間力的傳導以及心肌舒縮協調性的維持具有重要意義[1]。同時,心肌細胞和細胞外基質(ECM)的變化也是心梗后心室重塑的結構基礎,前者包括心肌細胞喪失及心肌細胞肥大;后者的變化主要是膠原沉積和纖維化[2]。ECM 的主要成分是Ⅰ、Ⅲ型膠原。Ⅰ型膠原占膠原總量的85%,常出現在后期修復性纖維化階段;Ⅲ型膠原占11%伸展彈縮性較大,常出現在反應性纖維化階段,以適應早期心肌細胞肥大。有研究發現,Ⅰ、Ⅲ型膠原等ECM成分的過度積聚可致心肌進行性纖維化,進而成為影響心臟功能的重要危險因素,并引起慢性心力衰竭。
本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IIINP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表明測定血清中PIIINP的濃度可間接反映心肌的纖維化程度。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心肌重構、室壁薄弱、心室擴張和心衰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死因。AMI后膠原沉著增加,可阻止梗死區擴大但過度則導致心室舒張和收縮功能障礙,最終發生心衰。AMI后心室重構、擴大,甚至心衰均與MMP-9有關。Kaden等[3]發現,AMI患者人院時血液中MMP-9濃度升高,提示MMP-9在AMI的早期即發生作用。近期研究[4]顯示,MMP-9基因敲除鼠心臟在缺血30min再灌注24h后,心臟梗死面積較野生型鼠減少35.4%;內源性MMP-9抑制劑(TIMP-1)的表達量則是野生型鼠的21.4倍。中性粒細胞是MMP-9的主要細胞來源,MMP-9基因敲除鼠相對于野生型鼠心臟缺血區的中性粒細胞數更少。
綜上所述,MMP-9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MMP-9直接降解ECM中的膠原,引起ECM退化,從而導致心肌排列紊亂,收縮功能異常,如此的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了心肌損害的過程。本研究提示,MMP-9和PIIINP的合成分泌增多,是造成心肌僵硬度增加和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因素。MMP-9表達活性增強可使ECM合成與降解失衡,兩者參與心肌和血管重構及心室擴張,在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PEPYS MB,HIRSCHFIELD GM.C-reactive protein:a critical update[J].J Clin Invest,2003,111(12):1805-1812.
[2] 魏美芳,吳翔,李靜,等.血清 TpP、hs-CRP、CKMB、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診斷意義[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5,3(2):8687.
[3] VUOTIKKA P,UUSIMAA P,NIEMELA M,et al.Serum myoglobin/carbonic anhydrase Ⅲ ratio as a marker of reperfu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 J Cardiol,2003,91(23):137-144.
[4] 高波,李忠誠.基質金屬蛋白酶血漿水平及其啟動子基因5A/6A多態性與冠心病關系的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536-539.
(責任編輯:曾楚華)